第二书包网辣文 > 科幻小说 > 我全家都穿成了反派 > 正文 第444章:殿试
    无论当今圣上的如何,世家们注定要把家中的年青一代塞入朝堂,好确保自己家族的在官场上的话语权。

    精心培养过的世家子很难不比寒门学子出色,在长孙衔的大幅度筛选后,世家子在举子中的占比仍旧不少。

    殿试那日,他们更是做足了万全的准备。

    不论是诗书字画,还是礼仪仪表,都做好了精心的准备。

    只是进了大殿以后,俯身向台上那位陛下行了安,就听见她说,“既进了这大殿,不如来告诉朕,你们为何想当官?这便是今日殿试之题。”

    长孙衔的话音一落,便有太监陆续端上纸墨笔砚,放在众人的桌子前。

    为什么要当官?

    世人皆知,士农工商,士为最上等,商为最下等。人往高处走,做人自然是要盼着做这最高阶层的。

    圣贤书上的大道理,多是写着为社稷分忧,为百姓谋福祉。

    对于官宦子弟来说,从懂事的那一刻,他们就被家族委以重任,盼着他们振兴家业,出人头地。

    这篇文章说好写也好写,说不好也不好。

    众人辛苦念书考官,心中自然是有期盼。

    只是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这份期盼,而是写出一份让陛下满意的答卷。

    郭晟,看着空白的纸张,沉默了片刻,提起笔慢慢写着。

    少年困顿,母亲早逝,寄居于舅舅家。那时候他读书的想法很简单,要努力长大,当上一个官,不被人看不起,更重要的是能买一个属于自己的院子,不用寄人篱下看人眼色。

    后来去了书院,他的想法逐渐有了变化。老师告诉他,读书不止于看书,更需要去看周围的一切,了解周围的世界。

    人这一辈子很短,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别人喜欢。

    在漫长的探索中,郭晟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东西,钓鱼。

    买上一个尖锐的木钩,自己挖点儿鱼饵,握着钓竿和书,就能在树下坐很久。

    他一边等鱼一边看书。

    时而看书,时而看天,既见过春日烂漫的山花与和煦的春风,也在夏雨的凉爽的树荫下尝过甘甜的果实,还有秋日满地金黄与南飞的雁群,冬日苍茫的白雪与刺骨的寒风。

    四季各有体验,各有滋味。

    那垂钓上的鱼,不论大小如何,自己烹煮鱼肉,分给亲近,亦或是路边的老叟,都会让他非常满足。

    那个时候,他想当一个渔民。

    也随之认识了一位老渔夫,渔夫笑着问他,有锦绣的前路不去走,为何来着做一个打渔的渔夫呢?

    渔夫的收入来源全靠打渔,碰到大风大雨的天气,根本不能出去打鱼。

    一年到头家中只有鱼肉,还是卖不出的小鱼,别的肉鲜少吃过,拿鱼肉换得的粮食更是精打细算。

    渔夫让郭晟看了看自己手上的老茧和身上的伤,告诉他如今的担忧。

    家中的小儿子得了病,要去看大夫,可是钱不够,他只能起早贪黑去捕鱼。

    他的渔船是去年换的,把积蓄花了个干净。因为去年他出去打渔时,遇见了风浪,渔船翻了,命大游了半日,再遇见了附近的渔船带他一程。

    不然家中要沦落到卖儿卖女的地步了。

    老渔夫说,他跟郭晟说这些话的目的是让他切莫贪玩,多念书,才不会像他一般生活艰辛,艰难求生。

    那个时候郭晟大概明白了自己念书的意义。

    让这世上少一些像老渔夫般艰辛的人,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这种满足感,远比钓鱼分给他人强的多。

    想到过往,及自己如今所拥有的一切,郭晟只能感叹自己的幸运,得贵人相助,遇到了好的先生。

    不然,他许是会为考科举而考。

    把心中所想之事写完,郭晟拿起纸张,吹墨放在一旁,再捡起一张纸把刚刚写好的润色删减一遍,誊写到另外的纸张中。

    众人在大殿上当场撰写文章,自不是一个时辰就能简单完工的事情。

    长孙衔早就退到了殿外,留下一群大臣在殿内巡视。

    某个大人巡视周围考生的文章时,偶然看到了郭晟后,在他身边停留了片刻,又看了看郭晟的字迹。

    最终带着欣赏的目光移去了他处。

    此刻在大殿内巡视的,皆是朝堂内举足轻重的文臣。

    殿试是把一群好苗子筛选出来,分到朝堂的各个部门,皇帝要合格的人选,这些大人们更是要挑心仪的门生。

    好在这些新科举子们进入朝堂的时候,提携他们一把,把他们规划到自己的羽翼下,培养成手中未来的力量。

    众人巡视了一圈,除开一些较为面熟的同僚的子嗣他们鲜少去看,因为这部分早就被安排好了,决定了未来。剩下的一部分,便是由他们选择的新人。

    收了考卷,举子们出了大殿,诸位大人们凑在一起点评起了刚刚瞥见的文章。

    “诸位大人可有满意之人?”

    “刚刚那个坐在第三排最外面那个,我见他只落了首诗,诗中满是鸿鹄之志,用词传神讲究,应是个不错的……”

    “那最后排的举子借圣人之言,抒心中之志……”

    “我刚刚也瞧见一个不错的学生……”

    这些文臣虽会参与其中的评比,但最后做定论的还是长孙衔本人。

    过了些日子,进士名单出来了。

    此次录取者有一百七十一人,比往年多了不少。

    众人对这个字数倒不太意外,毕竟好些年没录进士了,加上朝堂不少位置空缺,填补一些新人进去倒也正常。

    不过,这一次,陛下倒是没定三甲。

    只确定了个榜眼,以及一位样貌出众的男子为探花。

    这榜眼是其他州府的学子,姓余,名从珠,众大臣鉴赏过他的文章,倒还算不错,情才样貌也是极好。

    按理说,他名字排在最前面,应当定他为状元。

    “陛下,何不定余从珠为状元?”众大臣疑惑道。

    “朕没看到满意的文章,只能从这帮人中挑出个稍微顺眼的,其余的都差不多。便无需封赏为状元……”长孙衔悠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