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楼的庆典很快就开始了,张韬在人群之中发现了几张熟悉的面孔,他不但看到了王济、王恺,甚至看到了和峤的身影。
二楼与一楼有两处楼梯相连,在二楼临轩而坐,一楼的情景可以尽收眼底。张华有心指点幼子,开始对着众人一一介绍起来。
不得不说,石崇的面子足够大。或者说,他的此番策划足够精彩,才吸引了如此多的大人物前来一探究竟。
比如说,人群之中有一人叫做郭奕,字泰业,便是鼎鼎有名的大名士。从父亲的口吻中,此人的名气并不比父亲差上多少。他不但出身于并州豪族太原郭氏,本身更是雅量高简。
并州由于右视关中、左控关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来人才辈出。由于风俗粗犷,豪门大族也是层出不穷。班固便在《后汉书》中言道:
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娶、送死奢靡。汉兴,号为难治。常择严猛之将,或任杀伐为威。父兄被诛,子弟怨愤,至告讦刺史二千石,或报杀其家属。
此时的并州,尤其是太原不但有郭氏、王氏、温氏,还有令狐氏、郝氏等大族,但如果从其中选择本地影响力最强之家族,则非郭氏莫属。
太原王氏虽然门出二公,但是王沈去世后,博陵公一脉所有沉默,京陵公王浑刚刚平定东吴,还深陷争功旋涡,士林风评并不好。而祁县房自王凌被诛,三族夷灭,早已残破不堪。
相对而言,郭氏虽然暂时无高官显爵,在并州的地位却更加巩固。
郭奕郭泰业的大伯父,便是当初曹魏车骑将军、阳曲侯、都督雍凉军事的郭淮;二伯父郭配郭仲南的两个女儿,也即是他的堂姐,一位嫁给了巨鹿郡公裴秀,另一位则嫁给了鲁郡公贾充。加上堂兄郭豫郭泰宁之女嫁给了平北将军王乂之子王衍,与琅琊王氏结上了亲家,这等势力,即便放在整个大晋,也是少有家族能及。
郭奕自己不说,他的妹妹也嫁给了中山刘蕃。如今跟在他身边的三位少年中,有两位少年便是他的外甥。一位年纪大概在十五六岁上下,叫做刘舆。另一位则差不多十岁出头,叫做刘琨。至于另一位年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则是赵王世子司马荂(fu)。
没有别的,只因为司马荂是刘琨的姐夫。其姐今年刚刚嫁入赵王府,司马荂与这两个小舅子关系还不错,也就趁着庆典一起前来醉花楼游乐。
赵王司马伦乃是司马懿第九子,皇帝司马炎的亲叔。如今以平北将军都督邺城,世子司马荂则以人质留在了洛阳。虽是人质,只要司马伦不造反,也没有谁能轻易动的了他。
父亲的介绍,让张韬忍不住心生感叹。世家之间的盘根错节,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的更真切。张家与这些真正的豪门大族比起来,不是一般的寒微。
而那些原本史书中的人物,一个个如同跳动的字符,开始在他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比如说历史上“闻鸡起舞”的主人公之一,郭奕的外甥刘琨,如今不过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还是贪玩的那种。
更让人唏嘘的是,太多的东西隐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就拿郭淮来说,历史上的郭淮是以诸葛亮与姜维对手的形象出现的。且夹杂在邓艾与钟会之间,是个看似清晰又分外模糊的形象。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按照父亲的说法,由于同郡的缘故,郭淮之妻乃是王凌之妹。在王凌发动叛乱的时候,郭淮想要按照约定以雍凉之众响应王凌,却提前被陈泰架空。
王凌叛乱失败后,其妹按照律法当受到牵连。郭淮为了保住妻子,一方面上书司马师请求,另一方面鼓动下属闹事,终于将妻子保留了下来。
相比之下,同样是叛乱被牵连,李丰失败后,其女李婉被判与贾充合离流配辽东,贾充只能坐看老婆遭殃。贾充能做到朝廷第一人,不是没有理由的。
更何况,当王凌失败后,毌丘俭与文钦继之而起。文钦在投奔东吴后,甚至鼓动郭淮效仿夏侯霸入蜀,与自己一道两线攻伐司马师。
也正是由于郭淮的这段污点,所以改朝换代后,其他世族有功的加官进爵,无功的按例降封,而郭淮一脉却被剥夺了阳曲侯。直到其孙郭正,才得到一个安慰性的汾阳县子。如若不然,只怕如今的郭家已经拥有了阳曲县公的封爵。
所以当初郭配郭仲南将女儿嫁给裴秀与贾充,未尝没有借姻亲消除大哥的行为对郭家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借以表明太原郭氏的立场。
毕竟无论裴秀还是贾充,都是司马氏的心腹与得力干将。
可惜这段历史,在后世注定是看不到的。因为当郭家得势后,肯定会竭力美化自己的家族,将所有的污点洗涮干净。
除了郭奕以外,坐在王济身边的一人,年纪大概在三十上下,却让张韬留上了心。不但因为此人便是后来“五胡乱华”中、匈奴汉国的建立者刘渊刘元海,更是由于他那高达两米身高。哪怕坐在那里,也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威压。
刘渊乃是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刘豹去年去世后,朝廷以刘渊代理匈奴左部帅。如今天下一统,朝廷想要对五部匈奴进行整顿,刘渊闻到了风声,便开始四处探听消息。
认真说起来,自从咸熙元年(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奂的年号)十五岁时成为质子,刘渊在洛阳已经待了十六年。
在如何对待刘渊这个问题上,虽然不是朝廷的主流,却也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刘渊不可大用,毕竟非我族类,一旦授予其权柄,必然难制。另一派认为,朝廷既然要怀远四夷,当然要树立模板,让四方夷人畏威怀德。既然需要模板,为什么不能是刘渊呢?
再说是人才而不用,也让朝廷有遗贤在野的恶名。
前者有太子中庶子孔恂、国舅杨济以及齐王司马攸等人,后者以光禄大夫、祁侯李憙以及王浑王济父子为主。
在刘渊身边的,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则是他的儿子刘和,身高大概也只比他矮上几分。父子二人均是人高马大、相貌非凡,这样的人物,也难怪朝廷对他又爱又惧。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