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汉辽民俗相融合
五天后,耶律桦带慕怡衣进宫,接受辽国皇帝的赐婚。
马车内,耶律桦揽着怡衣,彼此依偎着。
周围是那么宁静,只有马车的轱辘声和彼此的呼吸声、心跳声。
“真希望今后的岁月,都能如此刻一般,静谧美好。”
怡衣靠在耶律桦的肩头,轻轻地柔声说道。
“定会的。”
耶律桦握紧了怡衣的手,在她的额头烙下一吻。
“我们从相遇相识相知至今,现在就要进宫,接受辽王的赐婚了。可还是感觉,像是在做梦呢。”
“呵呵这不马上就要梦想成真了吗?怡衣,于本王而言,等这一天,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
耶律桦微笑着,在她耳边深情地说道。
这时,怡衣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对了,我一直想问你,我绾发曾用过的海水纹碧玉簪子,怎么会在你手里?还有,你给我父亲的信上,到底写了什么呢?巧春说我父亲看了信后,身体便康健起来了。我倒要谢谢你的体贴了。”
“信上嘛,自然是让岳父大人放心安心的话了。”耶律桦刮了下怡衣秀美的鼻子,“说到那支碧玉簪子,我还没找你算账呢。你好大的胆子!竟然瞒着我,拿它给了送饭的阿嬷,换了一碗避子汤,对不对?事后,阿嬷才战战兢兢地告诉了我。你可知罪?嗯?”
耶律桦佯装生气,可语气分明是充满了宠溺。
“但毕竟那时的我们还”
怡衣正要辩解,他蓦地低下头,堵住了她的唇。
一吻方休,他的眼神示意她,多说无益哦,可是没有效果的。这笔账,我可是记下了。
呵呵。
其实,我怎么不了解你的小心思呢?又怎么会忍心责怪你?
小傻瓜!我只怪我自己,都是我的错,是我那时没有给你足够的安全感,所以你才会
不过,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今后定会好好补偿你!这个孩子,我也会倍加珍惜!
耶律桦搂紧了怡衣。
辽国的皇宫到了。
怡衣惊讶地发现,辽国的皇宫,是个巨大的帐篷,而且异常富丽豪华。
“这是我们辽国皇帝的行营。契丹语叫捺钵。我们的皇帝,实行的是春水秋山,冬兵捺钵的四时捺钵。”
“哦?什么叫四时捺钵?”怡衣好奇地问道。
“四时捺钵,意思就是,辽帝基本一年到头都在巡视国土,不像其他王朝,有固定的政治中心和政权中枢。我们大辽的皇宫,就是在马背车帐上和四时捺钵中。”
哦,原来如此。怡衣心中了然。
“嗯。我猜啊,你们君主的四时捺钵,并不是为了玩乐,也不是我们汉人眼里的所谓四时无定,荒于游猎,而是把游牧民族秋冬讳寒,春夏避暑,随水草畜牧的生活习俗引入到政治管理中。我说得对不对?”
“没错!”耶律桦点点头,表示认同。
他接着说道:“比如冬捺钵,除会议国事和外交活动外,还时出校猎讲武。”
“嗯。但我觉得,你们君主捺钵中的时出校猎讲武,这里所指的渔猎活动,无疑是另有目的。也就是以亲身示范、教育其族众,不忘立国之资的铁马骏骑本色,保持一支能纵横驰骋的劲健骑兵,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我说得没错吧?”
怡衣顿了顿,眨着大眼睛,继续说道,“还有四时捺钵,我猜,也是你们的可汗,为了保持游牧民族的强悍血性,从而不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所实行的吧?”
耶律桦薄唇微抿,没有说话,眼中露出欣赏的神色。
他的内心,很认同怡衣的说法。
辽国君主实行的四时捺钵,的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而且汉文化,也确实是博大精深,强大得很!辽国有些服饰礼节、饮食习惯、日常礼仪,被同化的可不少呢!
比如他们的北方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喜欢无拘无束,服饰惯于披发左衽。也就是,披头散发,衣襟左开。
因此宋朝文人士大夫笑话他们土老帽,不知衣冠礼节,如此成何体统。
如今大辽的上流社会,也有一些公卿贵族,开始研习汉人服饰礼节,遵从汉例“披秉”,即穿上官服,戴上装饰品。
还有,现在上至朝廷,下至州府,流行一种叫做“过盏”的礼节,朝野上下此风大炽。
譬如执政大臣和百官过生日,或者民间娶妻生子,抑或州府迎接钦差以及官员走马上任等,则必定会摆上酒食瓜果,以及赠送金银钱财和鞍马珍玩,主人就会手捧美酒,举杯相邀宾客,祈愿祝福,以此“过盏“礼节结恩释怨。
这项俗礼,应该是从北地汉人那里承袭而来。
耶律桦倒觉得,好端端一个豪爽的民族,也变得繁文缛节,世俗起来。
至于饮食习惯上的同化,更是不必说。
契丹肇兴之初,渔猎、畜牧是自己族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耶律桦在少年时期去过中原,发现辽国的社会发展阶段,落后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
契丹人“食牛羊之肉酪”,“间啖麦粥”。
宋人有诗云:
会同出入凡十日,
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惰乳粥差便人,
风隧沙场不宜客。
还有诗中云: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酪浆膻肉夸希晶,
貂锦羊裘擅物华。
种类益繁人自足,
天教安逸在幽遐。
可见自己契丹民族饮食的原始、粗放、单调。
可是随着辽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北宋往来增多,同中原人的接触日益频繁,契丹对中原饮食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以节日饮食文化为例,辽朝节日、节气,如正旦、立春、人日、中和、上巳、端午、夏至、中元、中秋、重九、冬至等,均源于中原,其食俗也多与中原有关,显然这是借鉴与吸收汉族饮食文化的结果。
除这些以外,更显而易见的,是平常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亦被汉人所同化了。以前他们契丹人一见面,两手相交于胸前,相互间不搭声,以交手礼而致问候,摆完这个造型后,便各走各道,毫无废话可言,契丹人叫做“相揖”。
可如今契丹人见面,不仅仅是做拱手打揖之礼,而且还像汉人一样,相互间点头哈腰的,甚至有话没话地搭讪一番。汉人一见面便寒暄,诸如“今天你吃了吗”或者,“今天天气真好”之类的。现如今契丹人也一样。
诸如此类礼节上的改变,不胜枚举。
汉文化的同化作用,可谓大矣。
“其实这些年,大辽与大宋的往来增多,同中原人的接触日益频繁,加上辽国皇帝允许汉辽通婚,契丹人也并不是完全的汉化。我倒觉得,而是胡汉两族,一直在相互交融。你们辽人会学习汉人的美食烹饪,我却喜欢你们的乳粥、腊肉、火锅和烧烤呢。”
怡衣望着辽国的皇宫,微笑着说道,“其实,汉族本来就没有纯正的汉族血统。如今的汉族,是中原地区华夏族群与周边民族多年融合的结果。这几百年几千年来,各民族也一直是在文明和野蛮的纠结撕缠中,汇聚成一股巨浪,而潮起潮落,循环反复。”
闻言,耶律桦目露钦佩之色。
他的慕怡衣,秀外慧中,且冰雪聪明!分析事物,总是一语中的!
话语之大气,见识之远博,格局之广阔,让人忍不住心生佩服之意,不由得五体投地!
“总之,我耶律桦甘心情愿被你慕怡衣同化汉化就是了。”
耶律桦在她的耳畔轻轻说道。
怡衣的心跳,顿时漏跳了半拍。
每次对于他突如其来的“深情表白”,她总是心跳加快,又甘之如饴。
呵呵。
两人在随侍官的带领下,继续往寿宁殿走去。
今日,辽国国君的赐婚宴请,便是在那里。
(注:过盏,即类似今之民间的“凑份子”。)
(注: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契丹旧俗,随水草,逐寒暑,往来游牧渔猎。辽建国后,皇帝四季外出游猎,朝官随行,设行帐称“捺钵”。
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却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捺钵之地实际上是契丹国的政治中心、最高统治者所在地。皇都和五京是宰相以下官僚处理政务,特别是汉民政务的地方。这是契丹立国以后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注:四时捺钵,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
关于四时捺钵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本作者简单说一下。
时间:
按常规,正月上旬,契丹君主的“牙帐”从冬捺钵营地启行,到达春捺钵地约住60日。
四月中旬“春尽”,牙帐再向夏捺钵地转移,在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到达目的地后,居50天。
约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又转向秋捺钵地。
当天气转寒时,则转徙到气温较暖的冬捺钵地“坐冬”。
契丹君主“每岁四时,周而复始”,巡守于捺钵。显而易见,捺钵实为契丹朝廷临时所在地。
地点:
史载的四时捺钵地,为圣宗朝已成定制的情况。在此之前的太祖至景宗五朝,每朝都不尽相同。
定制后的春捺钵地主要在长春州的鱼儿泺<今洮儿河下游之月亮泡>、混同江<指今送花江名鸭子河一段>,有时在鸳鸯泺<今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东南黄旗海>。
夏捺钵地在永安山<在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东境>或炭山<今河北省沽源县黑龙山之支脉西端>。
秋捺钵在庆州付虎林<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察哈木伦河源白塔子西北>。
冬捺钵在广平淀<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
内容:
春捺钵为捕天鹅钩鱼及接受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等的朝贺。
夏捺钵是避暑,与北、南面大臣议国政,遐日游猎。
秋捺钵主要是入山射鹿、虎。
冬捺钵是避寒,与北、南面臣僚议论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并接受北宋及诸属国的“礼贡”。
关于具体的四时捺钵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辽史》等书上均有较详细记载,请读者朋友参照《辽史》一书,此处本作者便不赘述了。)
(注:本章节中的两首诗,一首抄自宋代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渡桑干》。另一首是宋代苏颂的《契丹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