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科幻小说 > 家有美妻好种田 > 正文 父皇,您疯了
    元顺帝北逃,朱元璋入主燕京皇宫,韩马一派的唆使下,逐步开始黑化,磨刀霍霍向大明开国开国功臣。

    作为贫贱出身的朱元璋,曾被刘伯温四处奔走为他打广告宣传他是真命天子,徐达、常遇春、武殿章、郭英、宁伯标、李善长、宋濂等时代精英追随他左右。

    。朱元璋为常遇春绘制了身穿龙袍的全身像,倒不是说明朝江山该由常遇春来坐,而是在赞颂老常的功绩。

    明朝的今天,是老常打出来的,他朱元璋不是忘本的人,也不敢忘;同时也告诉将士们,你们的战神该享有这样的荣耀,他未完成的遗志,我们还得加把劲,撸起袖子干,让大明的旗帜无处不在。那时,老常应该在一边笑,看我们的热闹,我们就热闹他一脸。

    常遇春的功劳的确当得起这副五爪金龙的龙袍,谁要不服,先问老朱答不答应。

    猛得一塌糊涂的常大将军

    元朝无道,群雄四起,盗匪横生,天下乱成了一锅粥,谁有势力就能抢到一碗粥,否则就得饿肚子,常遇春就是饿肚子的好汉子。

    1、饿汉子

    空有一身好武艺,肚子却咕咕地叫,常遇春无奈投靠了一个绿林好汉刘聚,哪知道这家伙纯粹就是一心想打家劫舍发财的强盗头子,根本不理什么大义、前程,整天琢磨的是怎么搂更多的银子上床睡觉,上了贼船的常遇春有点郁闷。

    朱元璋攻打和州之时,正好刘聚带着人马来打劫,常遇春就偷偷去瞄了一眼,发现朱元璋治军很严格,队伍严守纪律,军容鲜洁,与老百姓秋毫不犯,当时心中就是一抖,这老朱不错!

    常遇春跑去见朱元璋:朱大哥,以后我就跟你混了!

    朱元璋不领这情,乱世来红巾军混饭吃的人多了,这些人净扯些威武无敌的鬼话,上了战场却跑得比兔子还快,要么就往地上一躺装死,最后随便割个人头回来一本正经地领功,太招人恨了,所以朱元璋没好气地对常遇春说:我这不缺饿饭人。

    常遇春倒是光棍得很:我给你冲锋陷阵,你指哪打哪。

    朱元璋一琢磨,看来这家伙有点料,给个机会也行,就这身板,怎么也值得吃上三碗军营饭,于是就给了常遇春个前锋当当。

    这是朱元璋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他给了常遇春一个机会,换来了未来大明的万里河山,因为这常遇春太他二大爷地会打仗了。

    2、第一前锋

    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势力一般,地盘一般,前景一般,要是谁在这时说朱元璋能当皇帝,朱元璋先要喷他一脸口水,不过朱元璋还是挺有理想的,决定先找块能填饱肚子的地盘落脚,于是眼光落在了集庆(南京),这地儿肥。

    朱元璋是个说打就打的人,于是大手一挥,兵发集庆,不过呢,先得拿下采石矶(牛渚矶),这儿是南京上游的咽喉所在,是历来兵家夺取长江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是开拓江南的大门户。

    朱元璋给将士打气说这地儿是个好地方,没事,很好拿下的,“采石重镇,守必固,牛渚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可必克也”,说得容易,如果不是常遇春在,后果很难以预料。

    元朝中丞蛮子海牙在采石矶布下了重兵,以长江天险为屏障,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势阻击来犯的敌人。上上下下的元兵都很淡定,没有人能够轻松拿下采石矶,大船会搁浅,靠小船运输兵力又不够,强攻等于是让人扮成元兵练箭的活靶子而已,所以防守极为松懈。

    事实上,朱元璋的确遇到了战船无法登岸的情况。

    朱元璋的船队顺风来势汹汹,但离靠岸三丈距离时遇到了麻烦,大船搁浅,在元兵守卫防守的箭雨中,进退失据,难以登岸。

    常遇春驾着小船就来到了朱元璋身边,朱元璋急了,手指往前一点:常小子,给我冲!

    常遇春一手持盾,一手持枪,站在船头拨打来箭,护着用力划桨的几个小兵;不等靠岸,常遇春用力一跳,踩着矶石登岸。其余人依样学样,追着常遇春就杀进了元兵之中,整支小队就像支利剑一般直刺元兵心脏,打乱了元兵的防守布置,为朱元璋船队赢得了登岸的时间,从而取得了采石矶大胜。

    经此一战,常遇春一下子在士兵中树立了无敌的威信,更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实战前朱元璋心中一点都没底,后来对徐达说了真心话,“渡江幸捷,若舍而归,江东非吾有也。”

    3、冲锋的大将

    朱元璋治军很严格,但士兵来历颇杂,有降兵,也有战俘,还有盗匪,打胜仗后抢老百姓的事时有发生,唯一例外的是常遇春的部下。

    常遇春升任元帅后,部下也有偷偷摸摸的习惯,于是再次严明军纪,不得劫掠百姓,一旦查实,活罪难逃。但是呢,常遇春是个饿过肚子的人,知道士兵战场拼命就图个饱饭,因此严禁克扣士兵的军饷,也严禁士兵擅自私藏财物,但会向朱元璋讨赏,然后全部分给士兵,不偏不倚。

    所以呢,士兵都肯为常遇春卖命,常遇春就带出了一支悍不畏死的队伍,鲜少败绩。

    原因很简单,常遇春是个喜欢冲锋的将军,经常甩着膀子单枪匹马就高速杀进了敌群,而部下眼前一花,定神后发现自家将军已经一头扎进了敌人堆,只能哇哇叫着就冲了上去。

    在这样独特的士气下,以少胜多就是家常便饭的事,为此常遇春没少挨朱元璋的骂。

    “常小子啊,冲锋是前锋的事,你光着个膀子冲在前面算什么事啊?你是将军,得顾大局,居中调度,不要轻易涉险!多大个人了怎么就不叫人省心呢?”

    常遇春打了个哈哈道:“你说得都对!”

    转过身就忘了,常遇春照样冲锋都不带考虑的。大将狠,士兵也凶,所以常遇春说带十万兵可横行天下,还真不是句空话,“常十万”真不是白叫的。

    朱元璋也不能强行让常遇春稳坐中军帐,战事千变万化,大将得随机应变,再说了,自己的这条命还是靠常遇春冲锋救出来的,骂骂也就算了,反正两人都心知肚明,要让常遇春不冲锋,比让他不吃饭还难。

    陈友谅运气背,逢常遇春必败,关键是他还不甘心,所以屡战屡败,一次都没占到便宜。

    双方最后在鄱阳湖大战,谁败谁基本上就玩完了,最危险的时刻也就来临了。

    朱元璋的战船搁浅了,陷在沙中进退不得!

    陈友谅一见,差点掉泪了,打过这么多场仗,运气终于转好了,下令张定边带着士兵给我冲,谁拿下朱元璋的首级我谢他八辈子祖宗。

    张定边率着满载士兵的小船直冲朱元璋,乱箭纷飞,只要朱元璋一死,世界就安静了。

    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之间发生,众将相隔较远来不及救援,朱元璋心里苦啊,那是个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就在此时,一艘小船如箭一般射过来,一员大将在船头开弓,一箭射倒了张定边;小船也不停息,直直撞向朱元璋所乘的战船,将战船震离了搁浅处,从而让朱元璋摆脱了险境。

    朱元璋认出那大将乃是常遇春,心里也就不慌了,如果常遇春都救不了他,那世上就再没人能够救下他了,常遇春的冲锋,天下无解!

    平时骂常遇春爱单枪匹马冲锋,没个主将的样子,就是担心常遇春涉险而已,其实心中一直为有常遇春这员能征善战的猛将感到幸运,得一良将,可安半壁河山!

    当然了,朱元璋肯定要夸夸救命恩人:“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明史·太祖本纪》载: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

    4、半壁河山王

    接下来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征战,常遇春在明朝历史上落下了重重的一笔。

    击溃陈友谅,除去了朱元璋建朝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再灭张士诚,紧接着北伐蒙元,随徐达攻占元大都,后西征山西、陕西,击败元朝最后的王牌大将扩廓帖木儿,这便是金庸中赵敏他哥王保保,然后继续北进攻占元上都开平,将蒙古残存势力彻底赶出了中原!

    常遇春从开平班师回朝,给朱元璋带去了缴获的大礼,“元军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牛五万”。

    队伍走到承德边塞柳河川安营时,正逢酷暑时节农历七月,当地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酷热难当,夜晚却是凉风沁骨。

    常遇春除下盗甲,汗淋淋的身子突遇凉风,精神为之一爽,不由得大口吸了几口凉风,顺手擦了把脸上的热汗,开始巡查兵营。

    夜晚,常遇春突然口吐鲜血,不省人事,“暴疾卒,年仅四十”。

    这真不关朱元璋什么事,因为常遇春中了卸甲风,是由于昼夜温差造成的中风,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五代名将李存孝,那是个凶人,一天之间力抵五侯28将,连诛15人,收兵回营后早已力竭,卸去盔甲后,连饮三杯冷酒去压热气。这冷酒一入肚,便跟火热的身子一激,当场口吐鲜血昏迷不醒人事。

    道理其实挺简单的,古代盔甲严密,在酷热之下交线,身体如处在火炉中;卸甲之后,受凉气侵袭,冷热交加之下,很容易造成中风。身体体质好,还可以暂时无事,如果身有暗疾,一旦被诱发,轻则昏迷,重者丧命。

    常遇春长年征战,箭伤枪伤那是家常便饭,往往草草处理后便带军新征,让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之中,一旦被外界环境条件打破平衡,旧伤新疾发作,神仙来了也难救。

    此时明朝还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朱元璋绝对不敢自斩左臂,做出过河拆桥之事,少了常遇春还不知有多少变数,徐达后来多年连番征战也证明了这点。

    得知常遇春暴病身亡,最悲痛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常遇春,是半壁河山都换不来的良将!

    5、画龙袍像纪念其功

    常遇春归来,却是冰冷的灵柩,悲痛的朱元璋到龙江迎接。

    常遇春被追封为开平王,那儿是他最后征战的地方,朱元璋还决定以天子的礼仪后葬这位半壁河山王,曾经的好兄弟。

    宋太宗能厚葬赵普,他朱元璋也能,而且要做得更好,下旨令画师为常遇春画天子之像,着五爪金龙龙袍。

    画师有点傻眼。

    重臣和皇子穿四爪蟒服的确没问题,对画师来说,只是一爪画四趾还是五趾的区别,但朱元璋要为常遇春画天子像,着五爪金龙袍就难画了。

    这犯讳啊!如果画常遇春为帝,置朱元璋于何地位?

    建立明朝是朱元璋之功,常遇春功劳再大,也只是个臣子身份,如今将常遇春画为帝像,等于默认他是开国之帝,而朱元璋的帝位不是继承也不是争夺过来的,于理于情都不符合啊!

    画师很无奈。

    朱元璋为突出常遇春的功劳作此举动可以理解,树立英雄形象激励军心也能明白,但下旨画五爪金龙像就过分了!

    君无戏言,画了是冒犯你朱元璋之威,不画是抗旨,画师心头一万匹吃草的马儿跑过,很想把笔往朱元璋手里一塞:笔给你,你来画!

    画师很憋屈。

    最后还是想出了法子,你朱元璋说五爪金龙我就画五爪金龙,但我得把衣服底色改了,帝王穿金色,我就给常遇春穿绯色,那是臣子之衣,别开了君臣身份,你总该没话说了吧。

    画师其实很想对朱元璋说一句:饶了我吧,以后这破事别找我,人家画像收钱,我这画像收命,你收我命!

    朱元璋对画像很满意,提笔作下挽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一句话作结,朱元璋为常遇春作龙袍像表哀痛之情,肯定常遇春的建国奇功,以此激励军心:大明会记住每一个热血奋战的将士!不能忘也不敢忘!

    朱元璋以徐达为元帅,刘伯温为军师,常遇春为大将,开始放牛娃、游方僧的逆袭之路。扫荡陈友谅、张士诚等天下群雄,灭大元恢复中华,朱元璋从东吴贤王到大明洪武皇帝,从濠州到金陵再到燕京,再回到金陵,身份不同,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不同。

    ,朱元璋在天下一统后,游武庙骂走刘伯温,白马汗害死徐达,炮轰庆功楼,为什么从被人人称颂的明主贤君变成了屠戮功臣的昏君呢?

    自己重新结合和评书《大明英烈》,笔者有一个新的认识。朱元璋的黑化是被常茂、朱沐英等小辈,在刘伯温、胡大海在台前或幕后的鼓动和支持之下几次逼宫事变逼出来的朱济熿是晋恭王朱棡的庶三子,而晋恭王朱棡又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三子。

    朱棡是朱元璋麾下二十六子中,能力较为突出的一个,早些年是一个生性顽劣之人,经常虐待自己的宫人,由此受到了朱元璋的多次斥责,一度还被废为了庶人。

    幸得大哥朱标从中求情,方才恢复了藩位,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在藩地屡建了不少功勋,只可惜天不待人,一场重病就要了他的命,让朱元璋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上演了一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戏码。

    在晋恭王朱棡死后的三个月,朱元璋也草草病逝了,最后晋王的爵位被其嫡长子朱济熺所继承。

    小时候的朱济熺与日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秦隐王朱尚炳、明仁宗朱高炽一起在南京读书,培养了十分浓厚的感情。

    其继承王位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去世了,不久后朱棣便拉扯起靖难的大旗,成功夺得了朱济熿是晋恭王朱棡的庶三子,而晋恭王朱棡又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三子。

    朱棡是朱元璋麾下二十六子中,能力较为突出的一个,早些年是一个生性顽劣之人,经常虐待自己的宫人,由此受到了朱元璋的多次斥责,一度还被废为了庶人。

    幸得大哥朱标从中求情,方才恢复了藩位,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在藩地屡建了不少功勋,只可惜天不待人,一场重病就要了他的命,让朱元璋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上演了一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戏码。

    在晋恭王朱棡死后的三个月,朱元璋也草草病逝了,最后晋王的爵位被其嫡长子朱济熺所继承。

    小时候的朱济熺与日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秦隐王朱尚炳、明仁宗朱高炽一起在南京读书,培养了十分浓厚的感情。

    其继承王位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去世了,不久后朱棣便拉扯起靖难的大旗,成功夺得了王位。

    对于这件事,朱济熺一直心存不满,这不免招致了成祖皇帝的不满,同时也给了庶子出生的弟弟朱济熿中伤他的机会。

    朱济熿老早就对晋王位落在朱济熺的手中心存不满,自幼就嚣张跋扈惯了他,为人很是霸道,就连父亲朱棡对其也多有不满。

    在太祖皇帝朱元璋还健在的时候,曾经特地把燕王朱棣之子朱高煦,晋王朱棡之子朱济熿和周王的世子三人一起叫来京城来教育,因为这三人都是出了名的顽劣,朱元璋对他们也是大感失望。

    可以这么说,这时候的朱济熿处于父亲不疼,爷爷不爱的尴尬处境。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朱济熿自然内心是负能量爆棚的,当他得知哥哥朱济熺不得成祖皇帝的喜爱之后,便多次联合朝中势力,向成祖皇帝各种诬告诋毁自己的哥哥朱济熺。

    如此长久以往,成祖皇帝信了他的话,废除了朱济熺的王位,让朱济熿代替了他,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完全了以庶夺嫡。

    小人得势后的朱济熿变得更加是无法无天,竟然将自己的亲生母亲谢氏给毒杀了,还多次玷污了恭王府内的婢女。

    对于已经让位的哥哥朱济熺,他也不放过,将其连同所生的子女全部逮捕入狱,并断了他们的粮食,想要将他们给活活饿死。一些先前替朱济熺办事的人,也都纷纷遭到了朱济熿的打击报复。

    好在王府中,有一个老妇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将朱济熿的恶行上报给成祖皇帝。朱棣也觉得朱济熿做得太过分了,当即下令让他放了其兄长朱济熺,并赐给了朱济熺一块土地,以供生存。

    朱济熿虽然心里有千万个不甘情愿,但迫于皇帝的权威,他也只能照做了。但从此以后,他对于成祖皇帝朱棣心里也产生了怨恨。

    等到朱棣一死,朱济熿便立即抢夺了,朱棣赐给他兄长朱济熺的那块土地,此事被仁宗皇帝朱高炽得知后,多次写信奉劝其要善待兄弟。但朱济熿根本就没听进耳朵去,反倒对朱高炽心里也不满意。

    朱高炽速死后,继位的宣宗皇帝朱瞻基发现有人告发朱济熿在成祖皇帝和仁宗皇帝去世时,都没有进行带孝。后来,又有人举报他暗中勾结汉王朱高煦密谋造反。

    其他事情,朱瞻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唯独这密谋造反的事情可非同小可,决不能就此轻易姑息。

    他立马派人将朱济熿押送入京,在得到确定的消息后,将其押入凤阳老家的大牢囚禁到死。至此,结束了自己荒诞的一生。位。

    对于这件事,朱济熺一直心存不满,这不免招致了成祖皇帝的不满,同时也给了庶子出生的弟弟朱济熿中伤他的机会。

    朱济熿老早就对晋王位落在朱济熺的手中心存不满,自幼就嚣张跋扈惯了他,为人很是霸道,就连父亲朱棡对其也多有不满。

    在太祖皇帝朱元璋还健在的时候,曾经特地把燕王朱棣之子朱高煦,晋王朱棡之子朱济熿和周王的世子三人一起叫来京城来教育,因为这三人都是出了名的顽劣,朱元璋对他们也是大感失望。

    可以这么说,这时候的朱济熿处于父亲不疼,爷爷不爱的尴尬处境。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朱济熿自然内心是负能量爆棚的,当他得知哥哥朱济熺不得成祖皇帝的喜爱之后,便多次联合朝中势力,向成祖皇帝各种诬告诋毁自己的哥哥朱济熺。

    如此长久以往,成祖皇帝信了他的话,废除了朱济熺的王位,让朱济熿代替了他,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完全了以庶夺嫡。

    小人得势后的朱济熿变得更加是无法无天,竟然将自己的亲生母亲谢氏给毒杀了,还多次玷污了恭王府内的婢女。

    对于已经让位的哥哥朱济熺,他也不放过,将其连同所生的子女全部逮捕入狱,并断了他们的粮食,想要将他们给活活饿死。一些先前替朱济熺办事的人,也都纷纷遭到了朱济熿的打击报复。

    好在王府中,有一个老妇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将朱济熿的恶行上报给成祖皇帝。朱棣也觉得朱济熿做得太过分了,当即下令让他放了其兄长朱济熺,并赐给了朱济熺一块土地,以供生存。

    朱济熿虽然心里有千万个不甘情愿,但迫于皇帝的权威,他也只能照做了。但从此以后,他对于成祖皇帝朱棣心里也产生了怨恨。

    等到朱棣一死,朱济熿便立即抢夺了,朱棣赐给他兄长朱济熺的那块土地,此事被仁宗皇帝朱高炽得知后,多次写信奉劝其要善待兄弟。但朱济熿根本就没听进耳朵去,反倒对朱高炽心里也不满意。

    朱高炽速死后,继位的宣宗皇帝朱瞻基发现有人告发朱济熿在成祖皇帝和仁宗皇帝去世时,都没有进行带孝。后来,又有人举报他暗中勾结汉王朱高煦密谋造反。

    其他事情,朱瞻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唯独这密谋造反的事情可非同小可,决不能就此轻易姑息。

    他立马派人将朱济熿押送入京,在得到确定的消息后,将其押入凤阳老家的大牢囚禁到死。至此,结束了自己荒诞的一生。

    朱元璋的成功,有乱石山结义兄弟真心帮助和辅助,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七兄弟之中胡大海是异类,他是大明初期浩劫的乱源。

    徐达、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的结义兄弟。徐达是为报答朱元璋知遇之恩,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刘伯温是乱世的执棋者,任何人都是他的棋子,他只为自己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老一辈的人对朱元璋还是有感情的,常茂这些年轻一代对朱元璋可没有什么感情,皇帝对他们来说,顺自己的心意他就是皇帝,不顺自己的心意,管他是天皇老子呢!

    常茂武功高强,人丑心黑,每次遇到不明的敌手,他都会派朱沐英等小兄弟去打头阵,他从不打无把握的仗,这才成就他无敌将的威名。

    常茂可能对他老爹常遇春未必心服,从小缺乏正常家庭教育,桀骜不驯。对元帅徐达,一言不合,常茂马上撂挑子。蓝面瘟神于皋因为父亲于金彪之死,很长时间里对朱元璋徐达都充满仇恨,曾砍了徐达一刀,让徐达晚年深受一刀留下的大背疮之苦。朱沐英尽管是朱元璋的御儿干殿下,和驸马韩金虎相比他内心一直平衡。

    元顺帝北逃,朱元璋入主燕京皇宫,元朝旧臣进献美女,美女被封为贵妃。贵妃要害常茂等小将,假传圣旨诓骗常茂等进京。常茂进燕京马上被逮捕要被杀,多亏朱元璋的外甥、十王李文忠出面。朱元璋在金殿审问,贵妃把证人杀死。常茂和朱沐英当着朱元璋的面,把贵妃打死。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要杀这些小将,说贵妃真有罪,也是由他这个皇帝来论罪。你们今天可以今天公开打死贵妃,以后就可以打死我这个皇帝。从律法的角度来看,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道理。

    李文忠来求情也不准,胡大海明面来求情,暗地里把这十几个小将们释放释放出来。常茂等带着兵器闯金殿要杀朱元璋,朱元璋逃出金殿躲进皇宫。常茂又带兵包围皇宫,让朱元璋无可奈何,只能请自己的姐姐、李文忠的母亲出面调节,朱元璋出面认错,胡大海感觉给朱元璋的教训够深刻了,就命令常茂解除队皇宫的围困。以皇帝至尊,不能保护自己贵妃,又被大军包围在皇宫里,还要靠自己姐姐保护,朱元璋真是颜面扫地。

    第二件事,就是驸马韩金虎和田再彪之争了,这里详情就不多说了。就是常茂和朱沐英看到高傲的韩金虎就是不爽。

    朱沐英这时候就把内心不平衡表现出来,他认为他爹沐洪也为朱元璋而死,韩金虎的父亲韩成也为朱元璋而死。他朱沐英挂着御儿干殿下,和一个兵一个将没有区别。韩金虎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养在深宫里深得马娘娘宠爱。我们就明白了在《大明英烈》里,朱沐英为什么和朱元璋马娘娘不是一条心,不患寡而患不均,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

    常茂朱沐英带着韩金虎出征,在路上疯狂拍着韩金虎的马屁,遇到元军他们立即把韩金虎扔给元军就跑了。

    韩金虎公报私仇,落井下石想整死受重伤的田再彪。朱元璋要杀韩金虎,马娘娘放下身段去求田再彪。最后朱元璋和马娘娘心里都不爽,马娘娘更恨常茂等人。

    平定大元全国一统,马娘娘想害常茂等小将。这时候朱元璋还在犹豫和纠结,在刘伯温的计谋下,事情被常茂知道。常茂带兵再次包围皇宫,于皋射杀太子朱标,让朱元璋彻底崩溃了。于皋砍徐达一刀,让徐达最终死在这一刀留下的后遗症。这次又射死朱元璋建立大儿子,她算是真正为父亲于金彪保存了。于金彪不服徐达为元帅,为一口气最后自刎。

    朱元璋这次死了儿子,为平息纷争也请来姐姐调解。在朱元璋认错,刘伯温命令常茂撤兵。

    经过这个事件,朱元璋的身体彻底垮了,经常病得卧床不起。

    这时候朱元璋想想都害怕,于皋这一箭就是射自己的,自己这个皇帝差点被射死。常茂、于皋的存在太可怕了,如果再次发生兵围皇宫的事情发生,自己的老命也不保了。想想自己奋斗多年,现在坐上皇帝,手里没有可调之兵,没有可用之将。如果那天常茂这些人不爽自己坐皇帝了、就可以立即推翻朱明江山。

    朱元璋自己招兵买马,招来武艺高强的高彦平封为保国大将军,结果被常茂釜底抽薪把高彦玲鼓捣走了。

    不问谁对谁错,自己的女人被常茂打死了,自己的儿子也被蛇毒了,躺在皇宫里提心吊胆担心常茂随时可以杀到皇宫。这时候朱元璋和汉献帝有何区别,朱元璋内心已被虐得扭曲,从对常茂的仇恨,扩大到所有功臣身上。游武庙骂走刘伯温,白马汗害死徐达,夜封十王把常茂等小将赶出南京,炮轰庆功楼把自己结拜兄弟、文臣武将一网打尽。

    大明功臣遭难,朱元璋马娘娘承担50%的责任,常茂、刘伯温、胡大海也要承担50%的责任,可怜徐达、张兴祖、李善长、宋濂这些人被殃及池鱼,可悲可怜可叹!

    据历史记载,嘉靖皇帝性情阴晴不定,行事作风非常的乖张,他的想法不是一般人能琢磨的透,这样使得皇帝对皇权有强大的掌控力,利用自己的权谋将严嵩彻底扳倒。在统治中后期,嘉靖皇帝有时清明,有时糊涂,他将政治玩到了艺术层面,文官武官全都掌控于嘉靖皇帝的手中,飘忽不定的嘉靖皇帝也让人们无法定论,历史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就是,好有好的一面,坏有坏的一面,有时独断,有时中庸。他在位期间,大明王朝得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专家对于这位性情非常复杂的皇帝也是很难去定义。

    在这里就需要了解到为什么嘉靖皇帝会有这样的形象。他当皇帝45年,是明朝在位时期较长的一个皇帝,即便他20多年都不上朝,但是皇权仍然掌控在他的手里。嘉靖皇帝非常喜欢修道,他对皇权只有一个欲望,就是牢牢的抓住在自己的手里。继承皇位之时,他与大臣发生争执,时间居然长达三年半,最后群臣妥协。这样的行为也反映出嘉靖皇帝在形式上非常的固执,他的行事风格非常的自大,不容许有任何人说出反对的声音。在嘉靖皇帝统治的中后期,再一次将皇权收归手中。而严嵩正是利用了嘉靖皇帝的这一个心理得到很大的提升。

    虽然嘉靖皇帝刚愎自用,独断专权,但是在权力的平衡上他会进行适当的分权。在权力上,他会利用两个人进行平衡,在情报监督上,他会设置北镇抚司以及锦衣卫。正是因为这样,即便是不上朝,他对国家的朝政也能耳聪目明,能了解到所有的事情,将皇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让所有的大臣都毫无保留的对他说真话。因为一旦不说真话,那么大臣所面临的就不是丢性命那么简单。自己的命丢了就是丢了,但是如果要诛九族的话,那么他还没有这个胆子不顾及其他人的性命。正是因为这样,明朝时期官员从来都是谨小慎微的,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政治上,官员从来都是三思而后行,一个小小的纰漏就可能葬送全族人的性命。于是在明朝社会风气也非常的严格。这样皇权至上的朝代在对女性方面严格要求有所体现。这样的皇帝他所做出来的决策以及各方面的要求影响的是全国上下的百姓。于是嘉靖皇帝可以20多年都不上朝,仍然能将一个国家治理的很不错。并且他还能够专心的求仙问道,甚至能够去深入的钻研关于道家方面的研究。你看到的可能是他不理朝政,但事实上他对皇权看的比谁都重。这是因为有他这样的先例,接下来明朝的子孙后代也一一效仿,大明朝的国运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