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 三国之麒麟公子 > 正文 第十章 扬名
    杨悔在睢阳一战成名,也彻底的稳定了睢阳的局势,原先逃散的百姓纷纷归来,一时间,睢阳到成了一方太平之地,人口达到了八万之中,比之先前增加了两倍有余,杨悔也是高兴不已,归乡百姓,纷纷重新划分田亩,重新登记在册。

    五月,京师见皇甫嵩被围,派曹操率军救援。不过援军未到时,皇甫嵩已心生一计,在傍晚时分吹起大风,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黄巾军营寨周围的杂草,用火攻大破敌人,大呼进攻,城上亦举出火把响应,皇甫嵩以鼓助战,冲入敌阵,黄巾军大乱,四处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军,被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数万人,汉军大胜

    六月,南阳太守秦颉与张曼成战斗,斩杀了张曼成。黄巾军便改以赵弘为帅,以十多万人占据宛城。而皇甫嵩与朱儁军继续进击汝南、陈国的黄巾,追击波才到阳翟,最后在西华大败彭脱,余军想逃到宛城,但孙坚登城先入,众人蚁附般推进,大破敌军,成功讨平豫州一带的黄巾军。另一方面,卢植数战间大破张角,斩杀万多人。张角唯有撤到广宗,卢植建筑拦挡、挖掘壕沟,制造云梯,将可攻下城池。正值灵帝派左丰视察军情,有人劝卢植贿赂左丰,但卢植不肯,左丰便向灵帝诬告卢植作战不力。灵帝大怒,用囚车徵卢植回京。京师唯有下诏再重新调整:皇甫嵩北上东郡;朱隽则攻南阳的赵弘;而以董卓代替卢植。

    朱儁与荆州刺史徐璆及秦颉共一万八千兵围攻赵弘,但两三月也不能攻克,京师有奏议徵朱隽回师,幸而张温上表说情,汉帝才没有答应。但朱儁仍急攻赵弘,赵弘被杀,由韩忠代替。朱儁又因兵少不敌,便扩大防围、建筑阵垒,堆砌土山观望城内。朱儁军鸣鼓攻打西南,黄巾军被引开,朱儁则亲率五千精兵掩杀东北,偷袭敌人后方,攻入城池,韩忠唯有退保内城。

    另一方面,皇甫嵩于八月到达东郡仓亭,大破、生擒卜己,斩杀七千多人。而董卓进攻张角不成功,无功而还,朝廷便要求皇甫嵩继续北上。

    黄巾军节节落败,而杨悔在睢阳却是急不可耐,自到了睢阳之后,就一直被安置在此,时间久了,杨悔也开始着急了,若是一直这样下去,自己没有战功可立,就没有办法建立起名望,将来如何能够被人所看重呢,他数次上书王允,但是得到的消息都是:睢阳重地,不可轻离。

    “皇甫嵩北上了,现在都已经九月多了,再有一两个月,黄巾军就彻底失败了,我该怎么办?”杨悔看着天上的繁星,自己也是在不断的思考着。

    声望,在这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名望就是一个人的进身之资,若是声望足够,朝廷就会将你当个宝,可是若没有声望,那你就是再有才,也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原本依仗杨氏的名望,杨悔的身份是很精贵的,可是他是个庶出的,而且自小不被杨彪所喜,所以这个身份对他来说,就没有多少用处。

    杨悔回到屋内,拿出自己的佩剑,在院中舞剑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之情。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杨悔边舞剑,边吟唱着自己所知道的诗词。

    “大人端的是好兴致啊,高才啊,能军能政、能文能武,属下佩服!”

    一个人出现在杨悔面前,是县中的文书,也是李县丞的从子,名叫李靖,人虽没有多少才干,但是稳重踏实,杨悔也很是看重他,准备提拔他接任县丞的职位。

    “李文书,你怎么在这里?”

    “大人,刚刚收到刺史府文书,所以特意前来呈报大人。”

    “什么情况?”杨悔连忙问道。

    “王刺史与陈王刘宠夹击陈国黄巾军,大胜,境内黄巾军基本上已经被平定了。”

    “哦!我知道了,时候不早了,你也早些回去歇息吧!”杨悔没有多少兴致,王允取胜,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先不说王允兵马装备精良,而且王允本人也是文武兼备,所以取胜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李靖转身要走,但是又停了下来,说道:“大人的诗词当真是精妙绝伦,他日若有闲暇,还请多多指教。”

    李靖离去了,但是他这一番话顿时让杨悔茅塞顿开,自己一直想着以武功建立名望,但是忘了,名望除了家世和战功之外,还有文采,自己别的不管说,这文采可是绝对可以堪称大才,自己后世学的就是文学教育类的,古今诗词百八十首那可是朗朗上口啊!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哈哈……”杨悔当下是仰天长笑,很是痛快。

    数日后,侍中黄琬、卫尉杨彪等人的府中,都收到了两卷文牍,是杨悔快马加鞭命人送来的,杨悔送了几分到洛阳,给当日在杨府饮宴的几人,还送了几卷给当世的文豪,如荀爽、许邵、陈纪等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好句!好句啊!”黄琬是连连称赞,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妙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彪拿着手中的这篇诗作,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许靖与许邵相对而坐,这篇《师说》他们已经品茗了数日,可是依旧是回味无穷。

    “杨文先之子,年方十五,竟然能够作出这样的文章,妙!绝!当真是麒麟之才啊!”许邵当下是不吝称赞之词。

    “麒麟之才,是啊!好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文章了。”

    月旦评,就是许邵兄弟二人主持的一场评说之会,在每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文字画的品评,故称“月旦评”。而十月初一的月旦评,出现在榜首的就是“麒麟之才”四个字,后面的名字是大家所陌生的,一个叫杨悔的名字。

    而京都洛阳之中,许多官员看到杨彪的时候,也是时常称赞杨悔之才,都说杨家又得一大才,杨彪也是倍受称赞,说他教子有方、家学渊源什么的,让杨彪一时间也出尽了风头,但是夜深人静之时,杨彪却很是忧郁,这个儿子展现出这样的才干,他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时间,仕林之中,杨悔这个名字成了时尚,《师说》、《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锦瑟》等诗句盛行一时,谁要是不会吟唱上两句,都不好意思。要是问你是否认识杨悔,你要说没听说过,就会笑你孤陋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