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 假面下的野望 > 正文 第十四章 高翎指导
    高翎对李纛说道:“咱们外姓弟子在唐家堡可没有什么前途,除非入赘,所以你要刻苦啊,拜托奴籍,恢复自由之身,师父教授于你的都是征战杀伐的武功,不是江湖之武。师父的意思很明显了,这是给我们外姓弟子一条活路。”

    “大师兄说的是,师弟受教了。”李纛执礼回应。

    练了半天的开弓,李纛满头大汗,浑身酸软。他这时候有点明白大师兄的意思了。学拳容易改拳难,要想把耸肩这个不良习惯纠正过来,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不过,李纛很清楚,如果不想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修一辈子长城,他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这一个机会。大唐开疆拓土,以后若是军功出仕,听起来很热血,其实很危险。要想少流血,这时候就不能怕流汗。

    在阳光下,李纛汗如雨下,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开弓。

    大师兄坐在廊下,歪靠着土墙,眼睛半睁半闭,也不知道睡着了没有。

    西厢房,师姐唐晓霞一心一意的研究机关,片刻不停。

    ……

    一连三天,李纛除了吃饭睡觉,无时不刻不在揣摩着开弓的动作要领,几乎魔怔了。第五天,忽然之间,就像顿悟了一般,李纛突然明白了这个开弓动作的要诀,特别是松肩的作用。他左臂平伸,右手勾着并不存在的弦,目光顺着左臂,看向墙角的箭靶,脸上露出豁然开朗的笑容。

    “明白了?”在东廊下打盹的高翎打了个哈欠,睁开了惺忪的睡眼。

    “似乎……明白了。”李纛垂下双臂,走到大师兄面前,恭敬友佳。“开弓要用全身力,松肩,是为了劲路顺达。”

    “嗯,虽然资质差了点,悟性也不够高,总算勤勉。算是对得起师父”高翎转过身去,张开双臂,再次用了个开弓的姿势。刹那间,那个懒散的高翎不见了,李纛仿佛看到了一个力能举鼎的壮士,充满雄浑的力量。

    李纛不敢怠慢,瞪大了眼睛,一点细节也不肯放过。

    经过几天的练习,他对这个动作有了切身感受,又有了一些心得,这时候再看,比第一次看的时候领悟更多。他看到了高翎整个背部肌肉的运动,隐约看到一种潜藏在其中的韵律,就像一道水流,由腰部而生,在背部散开,又涌入双臂,化作激流。

    “继续练。”高翎转眼间又恢复了那副睡眼惺忪的模样,拍拍嘴。“我再去睡一会儿,真困哪。”

    李纛目送囚徒回屋,自己继续在廊下习射。他仔细回忆了一番高翎刚才的姿势,细心体会每一个动作引发的肌肉动作,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大师兄那样强大。

    李纛越练越入迷,他手里虽然没有弓,可是却越来越感觉到这种空练的妙用。不知不觉的,他隐隐约约的有了一种手中无弓,心中有弓的感觉。

    后来,李纛睡不着,干脆起身,也不点灯,就着稀疏的门板里透进的月光,开始演练开弓。

    一遍,两遍。

    十遍,百遍。

    在黑暗之中,李纛不知疲倦的反复练习,就像在富贵的光明大道上狂奔。也许是因为没有光线,只能全神贯注的感受自己的身体,也许是知道自己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有努力练习,才有可能实现摆脱自己是奴隶身份的诺言,李纛练得得特别投入。

    不知道什么时候,当李纛弯下腰,手指再一次勾上那根并不存在的弦时,他听到自己的腰部“啪嗒”一声轻响,一道微弱的热流从后腰弥漫开来,转着腰转了一圈,在肚脐下方会聚,暖洋洋的,特别舒服。

    李纛大喜,却不敢得意忘形,他细细的品味着这种奇妙的感觉。

    慢慢的,一点麻酥酥的感觉沿着脊柱慢慢上升,在后背处停住,慢慢聚积,微微发胀。

    李纛闭上眼睛,慢慢的张开双臂,直起身体,再一次做出开弓的姿势。

    后背处的热流散开,分成两道,沿着手臂,流到指端。李纛觉得手指微微发胀,蠢蠢欲动。他深吸一口气,身体微微后仰,整个人就像一张反曲弓,被一根无形的弦慢慢绷紧。

    李纛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一句话:行走坐卧,身不离弓。

    过了三月,已经入秋。

    高翎双手扶膝,微微欠身,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慨然道:“师弟,明天起,你可以持弓了。”

    “喏。”李纛大喜。

    高翎转身,从褡裢里拿出一张竹弓,双手递给李纛。李纛接在手中,却有些疑惑。这张竹弓很精致,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不过,这张弓很软,几乎比少年们最常用的弓还要软。李纛估计,这竹弓的射程最多三五十步。

    “是不是觉得弓太软了?”高翎看出了李纛的疑惑,似笑非笑的说道。

    “是的。”李纛不敢怠慢,躬身道:“大师兄,我的确有些疑惑。”

    “师弟,我为什么让你百日之内不准持弓?师父说过,学射之人,不管是弓还是弩,往往根基未稳,便欲持硬射远,偶有三五中的便欣喜若狂,自以为是,却不知已误入歧途,不仅无法成就百发百中的高明箭艺,而且会落下射病。年老之后,筋骨疼痛,悔之晚矣。”

    李纛吃了一惊,这里面还有这么多讲究?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天下军队,普通人从军不过三五年,退役之后,每年习射不过数次。他们不可能练成高明的射艺,也不会落下射病。可若欲征战立功,以射艺存身,便需身不离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练习。若不以正道,循序渐进,三五年后,便会射艺停滞不前,而疾病渐生。”

    高翎严肃的说道:“这便是名射手大多出自将门,而出身寒门的名箭手虽可得一时之名,却难得善终的缘故。”

    听了高翎详细的解释,李纛恍然大悟。这虽然是师父交代的。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不立文字,口耳相传的秘诀。不得传授,根本不得其门而入,更谈不上洞悉其中的奥妙了。

    天赋加刻苦,可以让一个寒门子弟练成出众的射艺,成为一个有名的射手。但是,这是有代价的,不正确的练习方法会让他在常年累月的练习中留下暗伤。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些暗伤就会成为他无法跨越的障碍,阻止他进一步向射艺的顶峰攀登,同时让他痛不欲生。

    训练神箭手和训练普通的弓箭手是有区别的。要想成为一个神箭手,不仅要有天赋和刻苦,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不是靠灵机一动就能悟到的。听起来只是一两句话,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代人的反复揣摩,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才可能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

    这样的方法当然不可能轻易告诉别人,只能掌握在射艺传家的将门手中。学术传承可以通过文字,武艺传承却只能是师徒之间口耳相传,门外的人很难有机会知晓。

    师父交代大师兄将这样的技巧告诉了他,等于将进入射艺殿堂的金钥匙交给了他。

    否则,师父完全可以只告诉他怎么练,却不讲为什么。如此一来,除非他天资好到逆天,很难悟透这里面的道理。当他想把射艺传给子孙时,多少会有些走样,几代人之后,很可能就面目全非,精髓尽失了。

    自打入秋后,每天鸡鸣即起,在黑暗中练习开弓一个时辰,已经成了李纛的日常功课。高翎说,李纛虽然根基初成,尚未坚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免生疏。特别是握弓之后,很可能会因为感觉的不同而动作走形,更需要时时注意。

    之所以用特别软的竹弓练习,也是因为防止因为弓太硬,不自然的用上了拙力。到目前为止,李纛还没有真正进入习射的阶段,只是在练习动作,要将正确的动作练成本能才算大功告成。到了那时候,他就无需再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标准,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一日,高翎找到李纛说,他要闭关研究机关去了,师父交代的差不多已经都教给李纛。

    “开弓的时候调整呼吸,但不要刻意。不管是三十斤的竹弓,还是三石的强弓,都要做到随意而动,用意不用力,才算大成。”

    李纛点了点头,随即又惊愕的看着高翎。他住在后院的东室,高翎住在前院的西室,两室之间隔着两堵墙,十来步远,高翎居然能听到他的呼吸?

    高翎笑了一声:“射声士,耳力比目力更好。在汉代,禁军中擅长射箭的高手就叫‘射声士’闻声而射。”

    李纛激动起来:“那……我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耳力?”

    “师父说,等你手臂的热流沿手臂外侧逆势而行,到达耳际,你的耳力就会有所提升。练习越久,耳力越佳。”

    “那最好能达到什么程度?”

    “耳力最好的人,百步之内,蚊蝇起落,无所不知。不过,就像百步穿杨的神箭手一样,那样的耳力不仅需要长年累月的刻苦练习,更需要天赋,不是每个人都能练成的。我在身体最好的时候,也不过能听到五六十步而已。”

    李纛吐了吐舌头。就算五十六步也够吓人的啊,那可是蚊蝇拍动翅膀的声音。如果换成人的脚步声,岂不是百步之内,无所逃遁?怪不得叫射声士,闻声而射,应声而落。

    “那目力该怎么练?”

    “目力另有练法,我也不太清楚。《惊羽决》本身就是残篇。我要闭关了,对了。小心唐无乐,我听说你之前得罪他?此人睚眦必报。你自己小心。”高翎叮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