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科幻小说 > 状元郎 > 第35章 苦集灭道
    去后街餐厅随便吃了一顿,席间我不经意一句话带过,说今后要抽多点时间挖掘盛世的好处。阮慈不但没以为意,还笑我什么时候能带她上黄山,我当场无语。别说现在身无一技,就算有技艺在身,我也不会带她去人多的地方瞎晃。如果传出慈慈有男朋友,那宣传价值就会直线下降,这对公司来说是大大不利的,相反现在还更加应该保密才行。

    阮慈听我这么一说,愣了一下,有点纳闷的样子,可她心胸终究是开朗的,不一会就没以为意了。

    一回到公司,吩咐了公关部留意有关刘大豹出离的媒体消息,如有采访,一律回答稍候会发布有关消息。

    阙经理立刻意会了稍候的含义。如果刘大豹敢在传媒面前颠倒黑白、抹黑tumin,我们就坚决给予反击,倾所有媒体之力唱臭他。如果他聪明点,不乱讲话的话,那就没有必要再纠缠下去。反正稍候的意思可以是一分钟,也可以是一个月,甚至一年。

    回到总经理办公室,坐在软绵绵的沙发里,睡意袭上身来,闭上眼睛,斜斜地一躺,感觉太舒服了,老唐就只剩下一个念头:睡觉。

    一觉醒来,已经16点35分了。

    我伸了个懒腰,感觉浑身是劲,忽然记得朱繁麟消失之前跟我说的话,苦集禅这门佛门功夫,要想解惑,只能从佛法当中去寻。

    现在是时候去寻找《苦集禅》的奥妙了。

    打开电脑,将那半卷经文输入搜索引擎,一秒钟后,出来二十多页、二百多条相关信息,而且计算搜索到的信息数依然在不停地跳动。

    排头的第一条,赫然是一个名词解释:

    所谓苦谛,因为众生多苦,所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谓集谛,因为苦由业集,所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

    所谓道谛,为令众生向道,所以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谓灭谛,为使众生证果,所以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以上四者统称“四弘誓愿”。

    好找得很,那本《苦集禅》经文的首页内容应该就是从这里脱胎而来,不过就是少了每行的前边四个字和“因为”“所以”这个因果关系词,现在读起来很容易就理解了经文的字面意思。

    之所以说老唐理解的是字面意思,是因为字面的意思好理解,认得字的人基本都能知道,而字里的深层含义却很模糊,老唐没有能耐一看之下就有个清晰的思路。

    老唐对这方面陌生,是有原因的。

    像老唐这一代人,从小被学校的功课压弯了身子,基本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二是以前出过一个借佛教宣传邪.教思想企图分裂祖国的汉奸,国家严令禁止阅读邪.教学说,当时声势不小,后来凡是有关佛教的书籍,普遍家庭的父母都不愿意让孩子接触,我父母自然也不例外;三是一说到佛教,通常连带着有关生死轮回的说法,这太过深奥,我也不是没有接触过,读过几次的,不过读来读去一头雾水,后来有自知之明,知道一知半解的猜测臆会只会加深内心恐惧,就选择了放弃。

    我和很多人一样,有关佛教的信息知道得很少,知道的比较确定的信息就是: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除此之外,记得最清楚的有关佛教的事,就是小时候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和一场叫《少林寺》的电影,非常好看,不过和现在要寻找的苦集禅好象感觉不怎么搭边。

    因为有了迫切想了解的动力,凡是搜索出来的信息,老唐都看得倍加仔细用心,终于得了个大概。

    苦集滅道,佛教语,亦名四谛。

    四谛中“谛”的意思,就是指真理,包含有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佛教认为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为四谛、四真谛、四圣谛。

    苦集滅道,如果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应该是集苦道滅。

    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灭是果,之所以果在前因在后,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难晓,为了方便化导,先明示苦相,令人生起厌离之心,再示业因,使之断集;继而示以涅槃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说修道之法,令其行持,这样传起法来就事半功倍。

    这四谛来头非同小可,无数的佛经中都说,是释迦牟尼佛三十五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勘破内外魔障、大彻大悟得来,并据此创立了延绵至今、遍及全球的佛教。

    据《佛遗教经》记载,释迦牟尼八十岁的时候,大病缠身,弥留之际,对诸弟子说:“汝等若于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而不求决也。”当时佛陀连说三次,众皆无疑,也无问者,唯有阿那律知晓佛陀的心意,又将佛陀的语言重说一次:“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释迦牟尼一生佛法,均出自这四个字,可见这四谛是如何的重要。

    在娑婆世界、密训世界、最胜世界、离垢世界、丰溢世界、摄取世界、饶益世界、鲜少世界、欢喜世界、关钥世界、振音世界中,说法多有不同,但都无越四谛藩篱。

    佛教的圣典很多,藏经有阿含部、法华部、本缘部、经集部、瑜伽部、大集部、论集部、宝积部、中观部、律部、般若部等,不管千经万论,都以四圣谛为依归。

    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苦集滅道四字,被无数的佛教徒视为在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传诵至今超过了二千年。

    很多人都知道,释迦牟尼和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几乎是同时登上我们身处的这个世间大舞台。

    儒家思想经过无数先辈的去芜存菁,遗传至今,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这四谛究竟有何惊天动地的能耐,能和儒家思想一般,被人们传诵二千年?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它是一种状态。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很多,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无数的苦。

    若依我们这代人的生**验,用我们这代人的语言来说,佛教所说的苦大致可分为: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譬如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老、病、死苦;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贪嗔愚痴苦;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居住的空间窄小、不能称心如意、所求不得等苦;、我与事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失业、落榜;我与社会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治安不好、经济萧条;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气候寒热不适苦;我与境界的关系不调和,譬如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

    苦有千种万种,即使是快乐也有无常之苦。

    这含盖的范围无所不容,无所不包。

    其中有一部分我认为是人生必要经历的,只要是生物就必须遵循的规律,算不得是苦。像我们的生病死苦,都活了几十年了,当然会死,单凭佛教的“快乐也有无常之苦”怎么能全都算苦?

    不过不管是什么苦有多少苦,其实佛教之所以讲苦,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苦的实相,进一步去了解苦的存在、寻找灭苦的方法,这只是一个过程,如何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集,有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成唯识论》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众生由于无明、贪爱、嗔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如此一来,惑、业、苦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了我们本心佛心的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由于烦恼是迷惑本性的魔障,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盘缠在众生心中,如重重绞索,绕缚众生身心,令我们不得自在;它如污垢一般,污染我们的心性,如洪水一般,使我们善品流失。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令我们不得解脱;它能牵制众生,令我们不得出离生死。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染污心性。

    总而言之,这个“集”字,就是苦的起因,它千变万化、潜藏不定,令人不知不觉堕入苦海,轮回不息。

    滅,即寂灭,是指灭尽贪、嗔、痴等无明烦恼,出离生死之苦,显现清净的真如体性,这是一种境界。《大乘义章》上说:“梵语涅槃,华言为灭。”

    涅槃是修道者在知苦断集后,由修道所证得的解脱境界。它是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的痴迷,而获得的一种境我一如,超越生死,自由自在,光明幸福的圆满境界。

    佛说,涅槃的芬芳至乐,人人皆可证得、时时均可体悟。涅槃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若能审查断除苦的根本--欲爱,则得苦灭;一旦苦灭集断,自可入于涅槃之境界。

    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经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正道。

    佛教最常见的,就是佛陀初***时所开示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和其他的三业调和、九住心定的禅定功夫。

    简而言之,集谛,是以智慧彻悟烦恼与造业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苦谛,是以智慧观察出这个世界是充满痛苦的火宅;道谛,是达到涅槃的方法。灭谛,是通过正道,超脱生死、得证涅槃。

    打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淋雨了、或者衣服穿少了、或者其他原因,这个就是集,结果造成这个人感冒了,就是苦。治好感冒的药,就是道,把药吃下去,病好了,这个就是灭。

    这就是最简单的集苦道灭。

    将之扩跃开来,人生苦有万万千,则道有万万千。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