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当舜帝与大禹?雨见面时,舜帝已经预见到了大禹?雨如同他年青的时候对帝鸿的帝位一样的野心。舜帝感到了威胁,以共工部、龠兹部在下游作出牺牲,不得不迁徙的功劳,宣布了伯夷为继承帝位的接班人,伯夷也知道这是舜帝拿他出来挡箭。伯夷非但不支持舜帝的作法,还宣布站在大禹?雨的一方,支持大禹?雨继承舜帝之后的帝位。
大禹?雨则是联络三禾大王朝的众多民众与望夏部的民众,准备快速起兵夺取帝位,就像舜帝年青时期对帝鸿作过一样的事情。特别是治水的十三年他结交了诸多三禾大王朝王族各部,其中就有四凶之族。四凶之族,对舜帝夺取帝鸿的帝位,一直耿耿于怀。大禹?雨甚至还联络了三禾大王朝诸多猎民的王族各部,这些都是舜帝的亲族,大禹?雨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与赞许。而舜帝的支持力量现在居然在三禾大王朝本部之外的北地与东夷。
大禹?雨迅速通过政变,囚禁了舜帝。大禹?雨在望夏部与三禾大王朝大部分的民众支持下,击溃了支持舜帝的力量。大禹?雨从而正式获取了帝位,并将帝舜流放回上游之地,正是:“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大禹迁徙帝舜返回祖地,最后葬于故乡之地,叶落归根,今苍梧九嶷山帝舜庙,正是“生于斯,死于斯”。
大禹?雨继承三禾大王朝的帝位后,大禹决定汲取舜帝取代帝鸿的经验教训,决定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巩固自己的帝位。特别是要安抚东夷与北地诸侯们的情绪,尤其因为雷泽洪水泄洪导致损失惨重的共工部、龠兹部。
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由此大禹最后得到了众多北地诸侯、东夷(包括共工部、龠兹部)等诸侯、民众的一致支持,特别是舜帝朝时期诸多四方诸侯的支持,计有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八元”: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从而大禹?雨站稳了帝位,将三禾大王朝已经开始分裂的局势,重新挽救了回来。
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大禹?雨与亲族涂山氏在众多四方诸侯的见证下,决定利用涂山氏之地的青铜矿产铸造成几个大鼎,以示九州团结,三禾大王朝正是牢不可破的联盟。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象征着三禾大王朝的天下从此一统,九鼎之上正有大禾二字,以示三禾大王朝的昭昭天命。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历代王朝统一昌盛的象征。
帝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涂山大会之后,因为三禾大王朝本部的残破(大部分民众从洞庭以南迁徙到北地、望夏部),这也是舜帝被大禹快速击破的原因,洪水过后且多疫病。大禹决定迁徙三禾大王朝都城与民众到北地望夏部的阳城(天门)。阳城则是处在斟鄩(望夏?太康迁都所在)与三禾大王朝都城(禾城)之间。因为甸、侯、绥三服的规定,三禾大王朝与望夏部的政权牢牢控制在大禹家族手中。
大禹迁徙到阳城(天门)之后,三禾大王朝的帝位继承开始与望夏部的继承合而为一,开启了家国天下的新篇章,是为望夏大王朝的开始。
因伯夷参与三禾本土禾人的政变,被大望?雨任命为当时的执政官,主要是安抚三禾大王朝帝舜的遗民,其实是将伯夷困在望夏之地,不能与东夷联络。大望?雨晚年欲让位给伯夷,伯夷却谦让不就,隐居于箕山。伯夷实际是共工部的首领,伯夷在东夷、淮夷的威望很高,伯夷的名字里面就有夷,为众夷之长的意思,为北地、东夷所敬重,故被大禹?雨囚禁(下文会提及夏启即位)。伯夷后于大望?夏启六年病死(实际是被大望?夏启囚禁而死或是诛杀,因为伯夷的影响随着时间,越来越弱)。大望?雨崩后其儿子大望?夏启继位,因为伯夷所在的共工部因为洪水流散迁徙,实力大为削弱,大望?夏启却不敢怠慢,决定继续分封减弱共工伯夷部的直属力量。于是大望?夏启分封伯夷的大儿子大廉为葛国国君,葛国传至大望大王朝末年被汤易所灭,至丘八王朝初年又复国,后被丘八王朝“三恪”之一的宋国所灭。伯夷次子若木被大望?夏王启封为徐国国君,都城为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历百余国君,后被呉国所灭。
随着帝位的巩固,帝禹随着年龄的增高,特别是帝禹十三年的治水,落得一身伤病,担心命不久矣,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来接管,也开始体会到尧帝、舜帝年老时一样的心境。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