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都市小说 > 我的乡村慢生活 > 12 花溪板凳龙
    迎龙灯是正月里最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从正月初六开始,花溪村民就开始热闹起来,动手扎制龙灯。

    花溪的龙灯以板凳龙居多。板凳龙的龙头是木龙头,一般是用樟木雕刻的,施粉填墨,漆朱描金,琉璃灯。龙头有“中殿”,为小型木雕双层殿阁,雕梁画栋,曲槛回廊,相当巧丽。龙身有多片龙节和抱筐灯串连而成。每片灯板,长约1.3米,阔约18厘米,厚5厘米,中段装灯2盏,灯距约70厘米。灯板两端,钻有圆孔,俗称“桥灯”。连接时两节灯板对准圆孔,插上一根圆木柄,闩好。人即持此木柄游行。首先破开竹子,用细竹篾扎成龙身、龙尾。成型后用彩纸糊好,再饰以龙须、龙眼、龙角、龙珠,贴上龙鳞、龙鳍、绘贴花纹图案、剪纸等。

    迎灯时壮汉擎龙头游村,锣鼓唢呐伴奏,意谓“催灯”。各桥灯户扛灯出户,于场院和龙头相接,排成一列,称为“接灯”。

    旧时习俗,迎灯头夜,龙灯不出村,谓之“头夜利村里”。

    过了头夜,龙灯要出村迎赛。南乡风俗:龙头竹偷自何村,次夜就到该村迎灯,以致谢忱,谓之“谢娘家”。各地龙灯进村,主村龙灯若未出村,须到村口迎接,谓“接客”。原怀德乡一带还盛行到下城隍庙“朝灯”,各村龙灯按顺序进出,祈求来年平安。

    十六夜,龙灯出迎野外,挂山岗,转田埂,绕溪流、圈池塘,以此驱逐瘟神,风调雨顺,熟熟丰稔。一直迎到四更,龙灯回灯,于开阔处狂奔乱舞、拼力拉扯,称为“冲灯”“抽灯”,以拉龙头落地为吉利,即以“及地”讨“及第”之彩。因此俗常伤及迎灯者,故现已废除。

    冲灯完毕后就散灯。桥灯散尽,撕去龙头上装饰。拆掉龙骨竹篾,将棉纸竹篾点火焚烧。俗称“敞灯”“送龙上天”。有的村落无此俗,而以保持龙头与龙灯完好无损为大吉。迎毕要把龙头藏于厅堂内。龙头上的彩灯送于村中新婚夫妇,谓之“送灯”,祝福他们早生贵子。

    旧时,花溪人迎龙灯,如果遇上当年有闰月,就要多迎一两夜,称为“迎闰月灯”;若遇到甲子年,则谓甲子重开,非常难得,则要多迎数夜,称作“迎甲子灯”。

    除了迎龙灯,花溪人在元宵节还有一个保留节目——拉兔子灯!

    小时候过完年就盼着正月十五,因为,可以拉兔子灯啊!

    小时候的虚荣心就是,“我的兔子灯比你的大”、“我的兔子灯是我爸爸亲手给我做的”……

    现在,出个门就能买到现成的塑料兔子灯,但是好像少了一些全家人一起做手工的快乐。

    人们常常把兔子灯视为一种吉祥之物,而兔子灯所到的地方也就意味着会把吉祥和好运都送到那儿,因而精彩而又细腻的扎兔子灯成为了当时村里一种传男不传女的祖传艺术,兔子灯这种民俗兴起到唐朝,当时人们采用这种吉祥物用来迎神接福,并且寄寓了劳动人民对于神灵的一种祈求,期盼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传统兔子灯在制作时,其骨架一般采用于纯手工的竹条制成的,因而会充满浓浓的传统味儿;其次就是需要木制的轮子,而且还需要用砂皮把木轮子打磨的越来越光滑才好;而对于兔子灯的糊纸,则必需要有很高的透光度,里面点燃蜡烛,才能够闪闪发亮。

    “叮~元宵节节日任务发布:制作兔子灯并参与村里的迎龙灯活动。任务奖励100功德值。”

    制作之前,杨华先从仓库取了五米长左右的粗铁丝一卷,细铁丝若干。花溪兔子灯由十个大小不一的圈圈所组成,从而代表着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这十个圈圈分别构成了兔子灯的身体、兔头、耳朵、尾巴。

    准备一个老虎钳,弯出两个最大的椭圆铁圈交叉固定,制作出兔子的身体。

    比身体小一号的铁圈用来制作兔头。

    再安装上兔子的两对标志性长耳朵和圆圆的短尾巴。

    把废弃象棋中心钻孔,拿来制作车轮。象棋表面光滑,省去了打磨的功夫。

    找一块长方形木板当兔子灯笼底座,找好位置钉上一枚铁钉,用来插蜡烛。然后安装上轮子,反复调节,确保轮子能够滚动,能够前进。

    将兔身与底座固定连接,电钻在手,杨华轻松搞定。接下来就是最考验耐性的糊纸步骤啦,用宣纸小心糊,千万别着急!

    最后用红纸剪出兔子的红眼睛和耳朵装饰。

    剩下的宣纸也别浪费,剪成流苏的样子,由下往上粘合到兔子灯笼上。最后的最后,前轮中间系一条长绳。一款漂亮的兔子灯笼就完工啦~~~

    “大功告成!哥的动手能力果然强大\^o^/”,指向精巧的兔子灯,杨华骄傲满满。

    杨晨闻言看了过去,一个圆呼呼的小兔子灯,扎的很精致,兔子灯下还有四个象棋轮子。看起来就像只胖呼呼的小兔子,踩着轮子,煞是可爱。

    晚上,街上玩耍的孩子多了起来,杨晨和小丫丫一同拉着兔子灯上街,小朋友纷纷围拢过来拿两人的兔子灯和自己的作比较。

    小丫丫在平处慢慢地拉着兔子灯前进,杨晨也拉着兔子灯缓缓前进。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大家比一比,看哪个兔子跑得快。

    小丫丫笑嘻嘻的摇头:我们才不跑哩!跑快了,灯笼会倒在地上,着火了,你们会笑话我的。

    …………

    元宵节正式舞灯前有一套仪式,各地均有不同,大体来说是要“供龙”,也就是把制成的龙头安放在村里的宗祠大堂里,加以供奉,接受祭祀。在“供龙”的几天时间里,祠堂里点燃了各家各户供奉的红蜡烛,烛光辉煌,条案上摆满了各家各户供奉的糖果、糕点,象征新年大吉大利、红红火火;要“挂红”,由村长、族长等给龙头披上红绸被面;要“开龙”,即把两方遮龙目的小红纸揭开,用毛笔蘸鸡血点龙眼,俗称“开眼”,赋予龙生命意义;要“起龙”,把龙头抬运到广场,一般是晒谷场;要“抢红”,即把龙头龙身上的红绸被面抛出,让大家争抢,抢到的寓意子孙兴旺;要“接龙”,谁家的桥灯接得越早、越靠近龙头,寓意谁家来年福气多多。

    板凳龙出阵气势不凡。“拜龙”仪式结束后,还有一个隆重的“出龙”阵势。傍晚时分,鸣锣为号,头遍锣煮饭,二遍锣进餐,三遍锣出灯。有的大村,周边会有多条板凳龙汇聚而来,各龙进场时,按先白须龙后黑须龙的规矩逐一进场,体现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的中国伦理文化。正式出龙时,前有锣队鸣锣开道,鼓乐喧天,长号动地,紧随其后的是村族堂牌,还有龙虎旗、火铳、执事、灯队随行,最后由什锦班压阵,龙头前有专人举宝珠逗引龙头随珠而行,威风八面的龙头一般由6至12人共同扛起,昂首而行,龙身节节相连、步步相随,在村内大街小巷游走,一路鞭炮齐鸣,烟花齐放,欢歌笑语,人声鼎沸。不少农户纷纷“请龙”,挂出大红灯笼,摆出八仙桌,放上贡品,点上红烛,送上红包、馒头,以祝福新年平安幸福。

    板凳龙起舞热烈阳刚。舞龙是闹元宵的**,有“盘龙”,一般在村内的广场上,由龙头引领全身,呈圆形盘旋,先顺时针三圈,再逆时针三圈,盘龙的舞步与鼓乐速度相符,一般由缓到急,龙身越盘越紧,舞步越来越快,最后龙头在中间高高托举,形成威武的团龙之势;有“赛龙”,几条龙灯在道路、广场、田野上开展激烈的斗龙,各种舞龙阵**番表演,互相追逐,各展龙姿,近看似金龙起伏翻腾,远望如漫天流星,让人眼花缭乱。舞龙最**是结束前的“拉龙”表演,同一条龙的龙首、龙尾反向发力,时而前冲、时而后退,直至龙身拉断或拉到乏力为止。展示龙的活力的是普普通通的庄稼汉,他们身着统一服装,扎着腰带,他们肩扛的是信仰,托举的是祝福,一路上精神抖擞、尽情呐喊、团结协作。在舞龙中,他们洗去的是过去一年辛勤劳动的疲乏,迎来的是美好新年的憧憬。那是旺盛民力的空前释放,那是辞旧迎新、祈盼美好生活的盛大狂欢,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敢无畏精神力量的张扬,怎不让人热血贲张!

    板凳龙是粗犷不羁的民间舞蹈。龙灯的热舞是元宵灯节的表演核心,演员是壮实的农家子弟,舞台是农村广阔的大天地,男女老少是不离不弃的忠实观众,在乡亲们最热切的关注下,包括杨父、杨华在内的演员们都卯足了劲,用“游、穿、腾、跃、冲、退、绕、闪、拉、甩”等舞技,把灯笼舞得活灵活现,恰似游龙戏水、蛟龙出海、飞龙在天。乡亲们用最欢快的舞步表现了最直接、最强烈、最单纯、最充足的生命情调。特别是在周边几条龙汇合一处打擂台时,在各乐队擂鼓声中,大家拿出看家本领,比拼舞龙招式,如“二龙戏珠”、“铁索箍”、“青蛇溜”、“荷花旋”、“剪刀股”等,舞得全场风声雷动。这不禁让人深为感叹,中华舞蹈艺术不止体现在戏剧、秧歌、腰鼓、杂技,还有像板凳龙这样群众性、竞技性、娱乐性如此之强的民间舞蹈文化。

    板凳龙,舞的是浓浓的节日喜气,舞的是人寿年丰的欢乐,舞的是国泰民安的新年祝福。

    板凳龙,还舞出了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生机活力,舞出了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精神。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