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都市小说 > 我的乡村慢生活 > 10 黏在心头的年味
    夜深人静,万家灯火已熄,杨华躺在床上,却是辗转反侧,难以再入眠。

    突然得到的100万该如何向父母解释?该不该向家人坦白系统的存在呢?自己的100万除了买车,剩下的应该怎么花?自己应该购买哪种车型呢?小轿车还是小货车?或者皮卡?

    从排面来说,当然首选小轿车,可小轿车地盘普遍不高,在山区的坑洼路面行驶很容易刮底。小货车的话适合运送货物,到果园丰收时能派上大用场,可它不如小轿车来的气派。至于皮卡,杨华不懂,只从网络上看到过道奇公羊和福特猛禽的照片,凶猛、庞大、霸气侧露。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困扰着杨华,弄得他疲惫不堪。

    明天的事明天再说吧!到时候问问系统的意见。杨华翻了个身,呼呼大睡。

    …………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地给老地拜年呀啊……

    花溪习俗:大年初一,亲朋邻里互相道喜,晚餐吃年羹,以讨“年年有耕”之彩;吃年糕,取一年高一年之吉。初二开始拜年,正月初八后开始张灯结彩闹元宵。

    清晨起来,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很多人都喜欢在这天上香拜神、拜佛,祈求在新一年里一切顺顺利利。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双龙寺前,一座破旧的古庙,庙后一棵古树,据碑文记载这棵古树已有至少有六百多年,古树中空,不过依然生机勃勃。庙里没有主持,也没有和尚沙弥,几个护林人,担起了修缮古庙的责任,由于人迹罕至,香火不旺,修缮几年也没有多少改观,每逢节日才有一些人上山捐出一点儿薄薄的香火钱,用来维护古庙和进山道路。

    那些为了争第一炷香的人不辞劳苦半夜等候,双龙寺周围堵得水泄不通。这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杨华一家到寺里时,那里已有许多香客了。每个香客在烧香磕头的时候,嘴里都在默默地祷告着。他们中,有求发财的,有求升官的,有求考取大学的,有求儿女婚姻的,有求赌博赢钱的。总之那一刻,求菩萨保佑的可谓五花八门,想什么就求什么。

    点燃三炷香,香举至额头一般高。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一家人在佛像前烧香磕头,祈祷着平安、幸福。

    上三柱香,是对觉悟者的恭敬行为,第一柱香在佛前表决心戒掉恶习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得智慧。

    一般人可能不清楚,在佛菩萨像前,究竟烧几柱香、磕几次头合适,是不是烧的香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越高越好?其实不然,只要一片至诚,烧三柱香、磕三个头也就够了。

    祈福完毕,踏出庙门,到蜡烛台上插上一对香烛。那大大的蜡烛燃烧着,在人们默默的许愿时,看着那蜡烛的光,不熄灭的光,那就是希望吧?希望幸运之光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可以看出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龄梢大的人,那眼神里都充满了渴望,都有一份心情,都希望佛祖的保佑……

    …………

    回村后,杨华动手去串门。每年初一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人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喝杯茶,聊几句,互道恭喜!

    …………

    俗话说:“吃了年糕,步步登高”……每逢年初一的时候,花溪人都要蒸年糕吃的,那份十分香甜、十分筋道的口感,那种浓浓的过年味道,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慢慢地爬上心头……

    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

    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动物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

    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是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

    蒸笼一揭,一股白汽像潮水般涌了出来。白白的糯米粉,平平地铺在蒸笼里的纱布上。缕缕的热气白雾,夹杂着米香,迅速裹住了每一个人。炉下的火烧得旺旺,把杨晨的脸蛋照得通红。

    “好了,起锅了!”那边杨华父亲揭开了另一个蒸笼,杨晨赶紧钻过去看。杨父与杨华一起紧紧地攥住纱布的四个角,就像打渔人提起满澄澄的鱼网一样。“来喽,让让!”他们两个稳稳地向院外的石臼奔去,杨母顺势往糯米粉上抹冷水。“啪”一声,那大粉团子就翻个身,滚进了石臼。

    随后,杨华举起了10多斤重的大木棰,涨红了脸,一下一下地使劲向石臼里的大粉团子砸去。“啪—啪—”粉团子像顽皮的孩子一样,似乎跳了起来。紧接着,杨母用手醮了凉水,猛地将粉团子翻了过来。在一砸一翻之间,粉团子变得越来越富有弹性。“噗!”转眼之间,粉团子被捧进了圆匾之中。边上的杨晨用线切下一小块,醮上桂花和白糖。一股甜甜的味道,让口水像放开闸门似的汩汩往外冒。杨父用一块醮了点水的白布,盖在上面,他用力地压,转眼之间,一个“超级大年糕”就出来了。那可是一个大圆匾似的大年糕!

    打好的糯米面团,用大盆盛起来,等待定型。这种事小孩子们最乐意做,像玩橡皮泥似的,捏成各种形状。大人们往往是揪一块给孩子玩,通常是玩着玩着,糯米面团就没了,哪儿去啦?当然是进肚皮啦。

    把糯米面团拨拉到各种模板里,在模版里面年糕将会被压模定型,最后就是一条条、一块块模样各异的年糕……

    有的模板普通些,压制出来的年糕上面,只是非常简单的花色……有的加工点的模板高级些,压制出来的年糕上面,就会有类似“花”、“草”、“虫”、“鱼”、“喜”、“福”、“寿”、“禄”的吉祥花样……

    年糕做好以后,放在一张大竹排上晾凉。这时候吃是最美味了,温热的,软糯的,带有糯米独特的香味,就是什么调料也不加,也是一不小心就停不下嘴。

    随着时代的变化,花溪人制作年糕的手艺,也在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高……不仅可以制作白色年糕,也可以制作红枣年糕,还可以制作白果年糕、什锦年糕。

    不仅会做南方年糕还可以制作北方的年糕,或蒸或炸,也可以干脆沾糖吃……

    花溪人还用“荷叶、粽叶”等蒸制过年的年糕。制作花样品种繁多,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先把糯米粉加适当水和好,分捏成形状各异的薄块,然后投进煮着糖水的锅里,搅拌成均匀的糊状,放进锅里用高温蒸饮一两个钟头而成,带着“荷叶、粽叶”清香的甜甜味儿……

    花溪人制作的年糕,造型美妙,口味独特,晶莹剔透,颇能引起食欲,每每都令老饕们垂涎欲滴……白白的年糕,口感劲道,很有嚼劲,浓郁鲜明……溜溜的年糕,吃到嘴里,滑嫩爽口,绵软甜酸,不忍下咽……滋润的年糕,荸荠入口,津津有味,雅俗共赏,为人乐道……

    花溪人的年糕,传承着祖辈的习俗,不仅成了食客喜爱的佳肴,也成为乡亲待客的特色食品。不仅在不同部位需不同的火候,而且分寸必须拿捏得十分准确,才能制作出与别人不同年糕,这就是花溪年糕手艺的精湛之处……

    一家人围坐一起,品尝着自己亲身制作的充满浓郁香味的年糕。软糯韧性,嚼劲十足,满口余香,幸福无比……

    此时此刻,亲情乡情,渗透神经,浸润全身,岁岁年年,欢聚酣饮,恭贺新喜,其乐融融……

    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