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无边际的草海,初秋的寒风吹来一片草浪,空旷的世界仿佛处处弥漫着低压的呜咽,方才入秋,可大地却已经一片枯黄,仿佛秋末大地,万物萧瑟!
一条几近干涸的溪流在杂草间流向远方,这样的溪流要是以往,一定会成为各个部落争相抢夺的宝地,可是现在放眼千里,却空无一物,即便有,也只是匆忙撤离时留下的些许生活痕迹。
因为此时的溪流旁,是数条蔓延到天际的行进人流,而从这恐怖人流的装束来看,这是一只全副武装的强大军队。
步兵队列密密麻麻,他们低头沉默只管不断向前,步兵线中间则是同样沉默前行的骑兵队列和炮兵队列,传令骑兵不时会从队列中间跑过,而在整个行军队列之中,每隔五千米都会有十头健壮驮牛拖着长长绳索,拉着一个热气球跟随大军前行,这些热气球飘在空中,看上去也格外震撼。
而更重要的是,在队列的略靠后位置,一艘巨大无垠的长条热气球如同巨龙一般缓慢前行,他用他那恐怖的体型宣告了他空中霸主的地位,其上涂装看上去如同巨龙一般威武,而在他的下方船舱外,无数各种颜色的指示灯和位于前后方的两面巨大号旗位于外部,通过光线和旗语传递着命令。
而在船舱内,除了大量力士操作着飞艇,还有不少参谋忙碌左右,不断更新着沙盘,而最重要的,则是站在飞艇舷窗前,透过窗户行赏脚下数十万大军齐头并进的崇祯。
这一仗,崇祯也来了,不知为何,对于这一仗崇祯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也许是因为这一仗将会彻底分割原有历史和现有历史,也或许是这一仗将会成为崇祯眺望世界的最后一块绊脚石,或许是其他原因,或许只是心血来潮,但不管到底是为何,崇祯最终还是来到了这里。
孙承忠小心翼翼的走过来,低声报告:
“陛下,过了前面的草地,大军便算是进入关外地界了,宁锦守军与大凌河守军现已完成会和,正在五十里外与我部起头并进!”
得到消息的崇祯微笑的鼓励道:
“爱卿只管全权指挥,朕在一旁观望便可!”
崇祯有自知之明,专业事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在治理国家上崇祯还可以带来一些后世的先进理念,但是到了具体的专业上来,崇祯可不敢胡乱指挥,免得出现那种:我方优势很大,我方a了上去,我方愉快的打出gg。
上面的说法或许太过现代,总结起来其实也可以用很简单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避免重演萨尔浒!
孙承忠离开,崇祯又开始细致的注视起脚下的大军,在外人眼里,这或许只是一只庞大的行进军队,但在崇祯眼里,却是十多座连绵数里,堆满粮食的巨大粮仓;是动员百万民夫,日夜不停的后勤输送;是军械工厂片刻不歇的不断生产;是国库急速消耗的庞大备用资金。
而正是有了这些之前的所谓种种,才有了眼前这庞大军团浩荡向前的震撼一幕。
崇祯所在的本部一共有三十万人,而大凌河与宁锦守军组成的分部则有十八万人,其中骑兵达到了五万,火炮足有五百门之多,如果再加上负责后勤的民夫、守备部队,以及海外的毛文龙部五万人,说是拥兵百万也毫不为过。
并且这一次的大军没有了后方不断拖后腿的指挥,崇祯储备的钱粮器械也足以支撑大军进行哪怕长达两年的战斗,如果再加上未来的收获,便是再打上两年也完全可以,这一次的崇祯很有底气,他根本不会去催促孙承忠,而是完完全全放手。
充足的后勤也给了孙承忠无限发挥的可能,虽然己方优势的确很大,但是萨尔浒之战离去并未太远,谁也不敢再对关外之敌有任何多余的轻视,孙承忠也同样如此,在与袁崇焕、卢象升、毛文龙等人经过长时间的研讨后,到最后孙承忠选择了最稳妥,也是最败家的策略。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百万大军哪怕就是一步一步的慢慢往盛京走,只要不乱,压也把后金给压死了,只不过这样的代价就是崇祯需要为此付出庞大军费开销,而当孙承忠等人将这个方案报给崇祯时,崇祯看了一遍,却只是微微吐出了一个字:可!
于是乎,有了现在的一幕,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却又不紧不慢的向着目标行去,士兵们的行军速度慢到甚至感觉不到喘气,而探马、夜不收等更是如一张大网一般被撒了出去,再加上热气球的辅助,任何敌人出现,精力充沛的明军都拥有足够的时间和体力完成作战准备,哪怕就是夜袭,明军也绝对会拥有足够的预警时间。
为了这一仗,崇祯准备了至少五年,而为了这一仗,皇太极时间虽短,但却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倾尽全力!
那是何等的倾尽全力?是动员了了每一个还活着的人,是动员了每一口还能吃的粮食,是动员了每一个还能上战场的男子。
满人人口并不多,所以满人历来珍惜自己的人口,但当崇祯的封锁和压力不断加强的现在,皇太极所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倾尽全力动员一场他所能动员的宏大战争,每一个男人都必须上战场,每一个女人都必须为前线服务、儿童、老人,必须去做一切他们所能做到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了这随时会到来了的一仗,皇太极甚至每日只吃两顿,每顿都是稀饭咸菜,三天才吃一块肉,节约下来的粮食都用去喂了战马,或者储备起来准备作战,而目前还处于后金控制的朝鲜,则是被后金抢的干干净净,不仅仅是粮食、还有一切后金看的上的人口。
崇祯的大军在行进,皇太极的动员令也没有闲着,所有人都知道,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决定关外三省最终命运的一战,即将打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