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书局如今要比往日热闹得多,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的各色人等都有,有书生文士,也有短衣打扮的下人、小厮,甚至还有穿着公服的差役和军汉,虽然这些人衣着打扮不同,可是这些人来此却是都是差不多的目的,都是来买书籍的,或者是错过了今日散纸售卖的时机,或者是亲自过来,或者是安排部下,家人赶着来书局购买的。这样的情景最近几个月来,几乎是天天如此。
这里许多书生买到书籍或者散纸走出来,见到高道乾都和他打着招呼,从云娘的小酒馆到文萃书局只有几十步远近,这一路走来,手中提着包着烤鸭的油纸包的高道乾,竟是频频和人热情地点头问候。
文萃书局这几个月生意火爆,要增加印刷作坊,又要添置人手,就是放置纸张、墨料的仓库都显得有些拥挤,原有的书局里面的地方早已不堪容纳,正赶上翰墨坊里一些不堪重负的书斋倒闭,高道乾也就顺势把书局左右两家关张的书斋给兑了过来。如今原先书局的店面已经搬到左手边的店铺里,在那里售卖书籍和散纸,原有的书局店面,被改作书局新雇来的几个文士们接收、编辑稿件的地方。而右手边的店面,此时却是上着锁,因为高道乾还没想清楚要做何用,此时只好先闲置着。不过,三处地方后院却都是有角门相勾连的。
高道乾走进书局,原有的书案、台架都被移走,迎门一张大书案,书案前后各摆了一张椅子,书案后面那张椅子上坐着一个书局的伙计,这是接待一般来投递稿件的地方,再后面还有一张书案,那是平素董歆办公的位置,右手边较大的空间里放置着十几张大书案,只是暂时只有五张书案上面摆着笔墨纸砚,这几张书案后正有几个三四十岁年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在那里伏案工作。这些人都是屡试不第早已放弃科考进取的文士,家境又都不是很富裕的,甚至才学也都不是很出众的,不过高道乾也只能将就着用,因为有些才学的文士,或者家境较好的,是不会有人来他这里做这些事情的。这几人虽然才学并不出众,可有高道乾一月几十贯的月例钱,做起事来到都很卖力,高道乾进来时,也没人现他,有的在审核稿件,有的在校对清样,都忙得不亦乐乎。
这几处地方都是用半人高的木质板墙做隔断,很有些后世集中办公的意味。
在董歆的书案后没见到人,高道乾只是示意那个坐在门前书案后的伙计不要声张,自己顺着过道直奔后面,只是刚走了一半,董歆急匆匆推门出来,想是知道高道乾这个时候要来,出来寻他的。
董歆见到高道乾一副又惊又喜的模样,一把拉住有些不明所以的高道乾,拽到他在屋角书案的座位上坐了,这才压低声音附在高道乾耳边说起话来。只是刚听了几句,高道乾就有些惊疑不定。
“什么?赵与莒和史宅之都在后面?”
“他们什么时候到的?”
“到了有一个时辰了,怕惹人注意,都是从后面胡同里进来的。”
“那你再说一遍,他们都带了多少钱?”
“史宅之带来三千贯,赵与莒带来二千五百贯,都是用箱子装着,还都各自带来十多个护院武师一类的人,都带着刀剑。”
三千贯就相当于后世差不多三百万,赵与莒与史宅之带来这么大笔巨款是何用意?看着两人也不似江洋大盗一类人物,莫非这两人都是家境豪富?可即便是这样,他们带着这么大笔钱款来书局又是为何?
高道乾思虑半晌不得其解:“你没问他们,带这么大笔钱财是来做什么?”
“倒是问了,只是他们不说。”
“哦,对了。”
董歆忽然想起什么:“午时后,新任京湖制置司忠顺军指挥使孟珙派人送来一千贯,说是交你赈济灾民的,还有一封给你的信。”
董歆一边说着,一边小心滴从怀里掏出一封用封套封着的信笺递给高道乾。
孟珙送来一千贯捐款,这就是说孟珙把自己的事情向官家奏报,也有了结果了。
高道乾打开信的封套,取出两张写着字迹的信笺就坐在书案前看了起来。
孟珙的信写的很简短,大意是,他在奏报辞行时,把高道乾的武学事情还有打算赈济灾民的事都说了,官家很高兴,说是看过你的散纸,早知道高道乾文采武学具是出众,不想还是一个忧国忧民贤能之士,能有此举,圣心大慰。招来左丞相史弥远,要他全权负责处理此事。史相闻知此事,也甚为高兴,当下许诺,报国堂监事由太学宗学谕郑清之指派,赈济灾民一事所需赈灾救援会,史相也完全赞同,很快会列出名单推举公正贤能之士充任。孟珙在信的最后,叮嘱高道乾,赈济灾民乃利国利民之重事,需小心谨慎为之。
看完孟珙的信,高道乾已经知道了史弥远和赵与莒送来的那些钱的意图,他们也是捐款的。
大宋一朝,官员俸禄最为优厚,是中国历朝历代都不能比拟的,宋朝刚刚经历了晚唐到五代武人乱政的经历,由此不仅重用文官治国,也给文武官员开出了令人咋舌的高薪。宋代俸禄包括正俸和加俸、禄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前、厨料、薪炭等等,甚至官员使用仆役朝廷也要给钱。正一品官员,月俸加上这些杂七杂八名目领用的钱粮,合计要有一千多贯,史弥远作为十多年的丞相,一次捐出三千贯倒也不是什么难事情,就是赵与莒拿出两千五百贯,也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史弥远这个人,让高道乾很有些纠结。
史弥远,字同叔,号小溪,其父史浩曾做过上书右仆射,史弥远本人是淳熙十四年进士。开禧三年,权相韩侂胄北伐失败,金国潜使来索主谋,时任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的史弥远,在杨皇后和皇子赵寻指使下,安排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击杀韩侂胄,其后史弥远升任右丞相,此后独相至今。
如今史弥远是当朝第一重臣,无人能出其右,在高道乾的记忆里,太子赵纮对于史弥远独霸朝纲早有不满,而史弥远也深知赵纮对自己怨恨,在明年八月间宁宗死后,矫诏拥立宁宗弟沂王嗣子赵贵诚为帝,后又逼死赵纮。
后世对史弥远评价有很大争议,有人说正是因为史弥远在,南宋末期才能基本保持稳定。也有人诟病史弥远,说他排斥异己,加重税金,尤其是滥会子,使国势渐衰。
南宋的会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在绍兴三十一年,也就是六十多年前第一次行,次行时以铜钱十万贯为准备金,有一、二、三贯和二百、三百、五百六种币值,最初人们可以用这些会子在临安官府指定的质库自由兑换,后期兑换逐渐停止。而且因为战争需要,每每多,还由于地方州县收纳赋税不收会子,以至于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出现贬值,这时官府就会出面“秤提”,也就是开始拿出铜钱或者白银进行回收会子,直至贬值。
在高道乾看来,史弥远之所以遭受非议,主要就是两方面,一是政治上主和,二是经济上乏善可陈。此时国人普遍的想法都主张与金国开战,还有一个就是会子不能贬值。问题是,要与金国开战,那就需要大量军费,而而南宋虽然经济达,每年收到的赋税也很多,可各项支出十分庞大,每年结余不是很多,如果没遇到天灾和战争还好,只要一出现这两件事,赈灾和军费所需金额就十分庞大,这时往往只能增会子,而增的结果必然导致会子贬值。因此说,和金国的战争只要一天不停止,会子就不会不出现贬值,这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问题。而史弥远死后,会子贬值越严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滥会子并不完全是史弥远的责任。
想了片刻,高道乾有些释然,自古以来,权臣和能臣的界限就很模糊,就好似煮饭一样,水多了就成粥,水少些就成干饭一样,在他看来,史弥远即便算不上能臣,至少也是权能各半,更何况按他的估算,这一次赈灾需用的钱款数额会很大,不管史弥远如何,他拿来的三千贯那可是能换来粮食的,先收下再说。
“董兄。”
高道乾把放在案上的烤鸭推给董歆,“拿到厨房加工了,他们都还没尝过这烤鸭的味道,也算是酬劳他们送来这许多钱款。另外,准备几个清淡些的小菜,切一盘卤肉,嗯还有炊饼,他们应该还没吃饭。”
“那些饭食早都备好,只等着你来呢。”
高道乾在书局里有一个单独的小厨房,厨师是他从家里带来的,做起这些新式菜肴虽然还欠着火候,可做出来的也是是模式样的。交代了董歆,高道乾随着董歆走去后面,不过他并没有直接进入他的房间,而是随着董歆来到走廊尽头,董歆推开门提这烤鸭自去小厨房,而高道乾站在门后没有出去,只是向外观看。
后面院子里,二三十个陌生壮汉围坐在五六张桌子旁慢慢喝着茶,身边都放着刀剑。十几个上着锁的木箱子放在几张桌子中间,这边门一打开,立刻引来十几双警觉的目光过来。院子四周三三两两的还有十几人,不过,这些人高道乾都认得,这是他雇来的护院武师,毕竟他这院子里存放着许多钱财。还不仅是书局,余杭门外的家里也有三十几个武师看护。
高道乾在门口站了一小会,才顺着走廊走到他的房间推门进去,房间里只有高秉鸿一个人,此刻正坐在书案后,神情专注地伏在那里用刻刀在雕版上雕刻。高道乾知道,高秉鸿这是在按照他的要求,在刻制三国演义画本的雕版。所谓画本,其实就和后世的连环画一般,只不过,按照这时的习俗,高道乾并没有把画本设计成后世一般大而是设计成和一本正常的书籍那样大,不仅图画大,每一集的画页更多,配上的文字也更详细,这件事情高道乾没有声张,而是几个月前就安排高秉鸿一人来做,如今已经就要完成。
听到门响动,高秉鸿抬头看到高道乾,想要起身,却被高道乾摆手制止,示意她继续,高道乾自己则抬脚走上楼梯,直到这时,才突然想起揣在怀里的那本盗版三国演义的事情还没和董歆说,想要下楼去找董歆,那边门声一响,董歆引着两个提着食盒的小厮已走进来。楼梯狭窄,高道乾也只好回身上去。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