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修真小说 > 无相心法 > 正文 第九十二章 稻麦二熟与头发几何
?    ?    却说上绕城外,带湖新居,辛弃疾和裘穷正在工地边的凉亭中,促膝长谈,不仅裘穷用独特的见解打动了辛弃疾,辛弃疾也用他渊博的知识让裘穷钦佩不已。

    裘穷这才详细的说明了情况,辛弃疾也逐渐看出了裘穷此行并不是赵扩派来,虚言试探的,而是真心诚意的前来邀请他,出山帮忙的。

    他本就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这时与裘穷也算是一拍即合,相谈甚欢了。

    至于周伯通从昨日起,就不知跑到何处去了,若非每天晚上还会按时回来蹭饭,裘穷都以为他独自离开了。

    这时裘穷正在和辛弃疾详细介绍,所谓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什么。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简称小农水,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和引水工程等的规划。

    毕竟古代粮食的代称也叫谷、五谷、八谷、九谷、百谷,但以五谷为最多,现阶段的大宋,主要粮食来源是水稻和小麦,而这两种作物,对土地的要求都不高,而对水的需求却都很严格。

    比如小麦,在立春以后必须要充足的浇水,之后的两个月也是对水分需要最迫切的时候,两个月的快速生长进入成熟期之后,对水的需求量才有所减少,水稻就是长在水里的,就更不用说了。

    裘穷还详细介绍了什么叫“稻麦二熟”,这是指在同一块田中,水稻收获之后种麦子,麦子收获之后种水稻。

    这不仅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作为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宋代的江南其实已经出现了这种播种方法,只不过尚未推广,而裘穷这时则是详细的介绍了如何操作,才能使这种方法达到最佳效果。

    那就是每年六月份种水稻,十一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小麦,越冬至来新年五月收获,麦茬翻耕灌溉后,再种水稻,从而实现一年两熟。

    裘穷还与辛弃疾一同分析了,在长江流域及太湖地区进行稻麦两熟制的可能性。

    既可以用麦、稻,麦、棉,作两熟,也可以是油菜、稻和早稻、晚稻两熟,甚至在江南地区可以实现是油菜、稻、稻三熟。

    如此一来,大宋民众衣食无忧,才有能力解决其他的问题。

    辛弃疾听得个目瞪口呆,用裘穷的方法,同样的土地面积,同样的劳动力,粮食的产量却直接翻倍了。

    他如何能不惊讶?当然若是他知道,这时裘穷其实心中对这种结果很是不满,只怕就要翻白眼儿了。

    裘穷也是没有办法,才拿出了这种方法的,若是能够大规模种植玉米、番薯、土豆,那就不用担心了,管他什么水利工程,管他什么一年几熟。

    这玉米平均亩产接近一千公斤,土豆和红薯更是达到了两千公斤左右,几乎是现在大宋小麦亩产的十倍。

    十倍是什么概念,就是现在大宋人口暴涨十倍,仍然能人人有饭吃。

    南宋现在虽然被金国,蒙古压制,但人口仍然超过八千万,十倍人口就是八个亿啊,而这时候蒙古的人口只不过区区百万人,只不过他们几乎全民皆兵,战力彪悍罢了。

    说实话在这个冷兵器时代,八亿的人口基数基本上就是用人命填,也能在几十年内横扫欧亚大陆了。

    当然这还只是裘穷的幻想,毕竟像哥伦布那样出海远航,横跨太平洋,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个人的勇气和能力,更多的是当时世界的航海技术已经成熟,而现在的大宋,或者说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远洋航海的能力。

    这时裘穷撤回思绪,又开始跟辛弃疾介绍起他发明的哪些新式武器。

    什么连弩啊,什么小型火枪啊,什么地雷啊,望远镜啊,裘穷介绍完他们的用法,正要详细说明这些武器到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如何使用。

    然而这辛弃疾虽是一名儒将,但好歹年轻时也是转战过四方的,这时听完了裘穷的介绍,心中虽然惊骇欲绝,但也心念电转,眨眼间已经明白了这些武器的强大之处,脑海中接着便浮现出了许多场景。

    或是高城而守,箭雨如蝗,或是平原交战,地底埋雷,或是群山之中,远远望去,敌人锅碗瓢盆,历历在目,占尽先机。

    此时周伯通正巧归来,刚一进院子,就见辛弃疾满面红光,激动的对裘穷道,“君真乃天降之才,只为拯救我大宋而来啊。”说着就翻身下拜,不由得唬了一跳,又一个说裘穷是仙人降世的?

    正所谓三人成虎,一个人说周伯通只觉得他是发疯,然而第二个人也这么说,他就不得不有了怀疑。

    更何况这两个人,一个是武功绝世的先天顶点,一个是饱读诗书的绝世大儒?

    裘穷则是满脸尴尬,一边搀扶着辛弃疾起身,一边谦逊,然而就像是对虚竹子一样,裘穷并没有否认辛弃疾的这种说法。

    心中很是松了一口气,若是辛弃疾真的如此认为,反而对裘穷很是有利啊。

    却说三日后,辛弃疾带着家小一路车马,跟着裘穷二人已经来到了有‘神奇山水,名城衢州’之称的衢(音同渠)州城,钱塘江水自西向东,贯穿了整个衢州城,一行人在这里弃车乘船顺流而下。

    毕竟从衢州道临安,有将近五百里的路程,乘船既方便快捷,又免了舟车劳顿之苦。

    不过裘穷却并没有和辛弃疾一路直奔临安的打算,既然到了衢州,又怎么能不去石梁一游呢?

    当下便与辛弃疾等人分开,自去游览了,辛弃疾看着他和周伯通自顾自离去的背影,不由摇头苦笑。

    这裘穷果然不愧是逍遥侯,朝廷形势如此紧张,他又有如此大才,却一点着急的意思都没有,居然还有游览山河的兴致,真是不着调啊。

    原来当年金庸大大在衢州一中读过书,抗战时期衢州一中为躲避战乱暂时搬到静岩村,金庸曾经写过一首诗寄托自己对石梁的深情:温雅豪迈衢州人,同学少年若兄弟。六十年中常入梦,石梁静岩夜夜心。

    而这石梁镇静岩村的溪中岛正是桃花岛的雏形,

    却说这石梁是一个小镇,离衢州只有二十多里,裘穷二人又是脚程极快,不消半个时辰就到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传说中的烂柯山,相传晋时樵夫王质入山采樵,巧遇两位仙人对弈,便在一旁观棋,等到一局既终,回过头来,自己的斧头柄已经烂了。

    待回到家中,发现早已人事全非,原来他这次入山,一去便已是数十年。

    而烂柯山上两峰之间,有一条巨大的石梁相连,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搬上,当地故老相传是神仙以法力移来,石梁之名,由此而来。

    这时正值初春三月,山上一片寂静,二人自山脚缓缓而行,忽的听得山上有人声隐隐传来,“兰叶春葳蕤(音同威蕊),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裘穷听了不由大奇,这首诗大体是自比空谷幽兰,孤芳自赏中带着怀才不遇的哀怨。

    不由飞身而起,也亏的此山不高,裘穷几个起落,就来到了山顶。

    只见石梁上,正端坐着一个书生,摇头晃脑的正自陶醉,此情此景,裘穷不由心中一动,不由出言道,“阁下可是姓朱?”

    那书生听得人声,这才发现了裘穷,不由抬头望去,见来人满头白发,当下立刻起身施礼道,“老丈却是认错了,在下毛自知,并不姓朱。”

    周伯通这时也跟了上来,听了这人自报家门,不由扑哧一笑,“毛自知,哈哈,这名字倒也有趣,我且问你,有头发几何?”

    毛自知看周伯通年岁不小,虽然是心中不喜,又不好发作,只是淡淡的道,“学生有发三根。”

    周伯通不由笑的更欢了,嬉皮笑脸的道,“我看你明明一头黑发,怎么可能是只有三根,莫非是不识数么。”

    只听毛自知道,“正所谓无端坠入红尘梦,惹却三千烦恼丝。因定三生果未知,繁华浮影愧成诗。发即烦恼丝,学生有三个烦恼,岂不是便又三根头发?”

    周伯通还待出言调侃,只听裘穷道,“不知你这三根头发,却是叫什么?”

    毛自知闻言仔细打量了裘穷一番,见他鹤发童颜,知道是个高人,于是对裘穷恭敬一礼,答道,“答老先生话,学生一烦国仇家恨不能报,空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

    “二烦乡亲父老生活日渐艰难,却无能为力。至于第三烦么,本来是没有的,不过刚才却突然出现了。”说着还淡淡的瞥了眼周伯通。

    裘穷闻言不由大笑,这书生倒也才思敏捷,有趣的很,周伯通嘲讽他的名字,他立刻就反讽周伯通不过是他的一根头发。

    毛自知也是抿嘴而笑,只有周伯通一脸的迷茫,问裘穷道,“这是什么意思?”

    毛自知见状一愣,又仔细打量了周伯通几眼,发现他行为举止颇为怪异,衣衫也是油渍斑斑,不由一愣,这才恍然,想来这人虽然满头白发,年纪不小,但行事疯癫,许是心智不全之人。

    想到自己居然和一个疯子计较起来,不由摇头苦笑,自己还是年轻气盛啊,否则当初也不会……当下兴意阑珊,对周伯通拱手施礼道,“学生刚才失言了,多有得罪。”说罢,对裘穷拱了拱手,就要离去。

    周伯通不由更加迷茫,而裘穷则是赶忙拦住,跟他攀谈起来。

    原来,这毛自知乃是衢州人,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清漾毛氏第三十一代子孙,去年乡试中举,在这一带也算颇有才名。

    前些日子听闻金宋结盟的消息,不能理解为什么金宋两国如此国仇家恨,居然还能加结盟,心中疑惑,便到了府衙拜访衢州州牧,想求教一番。

    哪知别说见州牧了,连门都没进去,就被赶了出来,不由的心情郁结,还道结盟是朝中主和派所为,自己一个主战派的自然不受待见,因此满心的怀才不遇,便来到这烂柯山上散心,正巧碰到了裘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