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无双看得差不多了,将今日需要采买的东西买好,便打道回府。
回到冷宫的时辰堪堪午前,小翠还得去膳房一趟取膳食回来。
元无双歉意的看着小翠的背影,总觉得那样一个小小的身板承受了太多的苦了,只自己也无可奈何。
前世也是如此,自己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管,每日里便任由小翠忙上忙下的伺候着。
看见她被其他宫人欺负,也漠视着不发一言,连最简单的问候也无。
想起往事,元无双在心里微微的叹了口气,紧了紧抱着上官梓晨的手。
就让她这辈子好好照顾她这唯二的一大一小的亲人吧!
小翠是空着手回来的,若是平日,小翠准得哭着走回来,这会儿虽有些生气但并没有太过伤心,毕竟今日采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并且财迷油盐酱醋茶,灶间也是不缺的。
因此,小翠嘟着嘴跟元无双告状后,便兴高采烈的到灶间忙活去了。
元无双也跟在她的后面,帮她烧火煮饭。
只没有烧过火的元无双,弄得灶间烟雾弥漫,最后被小翠给赶了出来。
元无双便只能坐在院子里负责逗娃,坐等开饭。
小翠的手艺也不太好,做出来的米饭还夹生着,菜肴也只到了堪堪能吃的程度,许是火候没有掌握好。
不过对于从小便跟在元无双身边做丫鬟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小翠来说,这样的手艺已经是顶好的了。
“小姐,我已经有经验了,晚上会做得更好的。”小翠羞红着脸,就差将脑袋埋进碗里,听到元无双的笑声,很是坚定抬起头看着她握了握拳,说道。
“第一次做饭能做成这样已经很好了,小翠真棒。”元无双由衷的赞扬了小翠一番,夸得小丫头脸蛋红红的。
小翠害羞的低了低头,不过嘴角的笑意昭示着她此刻心情美妙,眼睛也是亮晶晶的,大有一副想要好好表现的欲望。
不过最终晚间也没有自己开灶,早早的小翠便去膳房领了份额的膳食,美名其曰,不吃白不吃,不能浪费自家的米。
这么精打细算的小翠让元无双哭笑不得。
不过小翠的手艺确实越来越好,从她给上官梓晨做的糊糊来说,已经可以出师了。
上官梓晨也似乎是吃惯了糊糊,不再像第一天那样难喂,也不挑食了,很是乖巧的喂什么吃什么,这乖巧劲惹得元无双每回儿都要亲着他的脸蛋叫宝贝儿。
只小翠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力所能及的换着给上官梓晨做好吃的,不至于让他每天都是吃糊糊。
第三天的时候,元无双悄悄的买了一头奶羊回来,养在冷宫里,每日里挤着羊奶给上官梓晨煮着喝,也算是将他的营养提上来。
一开始因着羊奶的膻味,上官梓晨死活也不愿意喝,甚至嚎啕大哭了起来。
还是小翠到膳房请教一个较好说话的厨子,才解决了羊奶膻味的问题。
后来,经过改良的羊奶被上官梓晨直接当饮料喝了,到了喝完了还想喝的程度。
这给了小翠极大的信心,每日研究着给上官梓晨做好吃的,到膳房去请教别人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脸皮厚到了别人不搭理她,她还依旧时不时的出现在他的眼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程度。
苦了膳房的厨子们,敢怒不敢言,毕竟他们也不是御膳房的御厨,只是负责太监奴婢以及冷宫膳食的厨子。
没有真才实权的他们,也只能够给脸色给小翠看,别的却是不敢做的,毕竟谁知道这皇后娘娘什么时候又站起来了呢!
入夜,皇宫深处静悄悄的,只廊下的灯笼正绽放着昏黄的亮光,照亮了夜幕下的走廊。
“尊上。”
远在凰梧殿的上官皓此时正慵懒的靠在龙床上,黑眸犀利的看着跪地抱拳的影卫。
自元无双被贬入冷宫后,上官皓便派了影卫暗中监视着她。
若说监视,倒不如说是保护更好听些吧!
上官皓轻轻一叹,朝下方的影卫摆了摆手:“起来回话。”
对于元无双,上官皓的心情是复杂的。
毕竟这样尔虞我诈的后宫,有这样一位善良的皇后无疑是让人赞叹的。
但是她那只顾着自保从不惹事儿的性子却让上官皓又爱又恨,毕竟前不久就被人陷害得差点要香消玉殒了。
若不是他护着,就单单‘私通’的名讳,足以让她千刀万剐。
虽然他知道查明真相后便能够让她无虞,只她那性子却不太适合在这深宫中生存,因此他便将计就计,将元无双打入了冷宫。
只吩咐不少她吃不少她穿,让她无忧的生活便是了,只荣华富贵是不可能再有的。
若是她想离开皇宫也是可以的,毕竟那里有出宫的路径。
这冷宫便是上官皓的曾曾曾祖父建造起来的。
在那之前,皇宫中并没有冷宫宫殿,那些个所谓不受宠的嫔妃,往后不再踏足其宫殿便已是最大的惩罚了。
每个嫔妃宫殿都有可能是一座冷宫。
改革是在上官皓曾曾曾祖父,也就是上官嘉景手上开始的。
据本国的《史秘事鉴》记载,为了更好的管理后宫,上官嘉景在继位第二个年头就修建了这座冷宫宫殿。
当时,上官嘉景还没有皇后,后宫最高位份不过是贵妃,就连贵妃还没有达到四人的份例,宫中仅三位贵妃而已。
建造冷宫,当时可谓是一片哗然,皆在背后痛斥上官嘉景的冷硬心肠,只当面是不敢说半分的。
只世人不知,上官嘉景在修建冷宫时,也在冷宫相连的地带建造了一座荒宅,这便是现今元无双每日行走的那处荒宅。
意欲让犯错的妃嫔能够有另外一条选择,那便是出宫。
只这冷宫修建好后,便无甚用处,兴许都被这冷宫苛刻的条件给吓坏了,嫔妃们也都是兢兢业业的,不敢做太过出格的事情。
因此冷宫直至元无双之前,都无一丝用武之力。
关于这座荒宅的存在,除了上官嘉景与督领侍知晓后,并无他人知晓了,当时的《事鉴》主簿还是因为修筑《史秘事鉴》才得知一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