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玄幻小说 > 主角之外 > 第一百一十七章 起因之暴露(二)
    贾仁龙见状,冲毛文清使了个眼色。

    毛文清会意,冷哼一声,不再言语,静观五人帮的“表演”。

    “八人党”众人此时皆知,这“五人帮”分明是想把事情挑大,在问题没解决以前去制造更多问题,挑起二代弟子的怨气,最后肯定要把这笔账记在召开会议的“八人党”头上。

    二代弟子中又站出一人。

    就在二代弟子怨气沸腾又不敢肆意声张之时,他脱颖而出,向着姚青函躬身施礼道:“回师叔,三代弟子多顽劣。倘若将其安于新寝楼,距于‘柳梢坊’相距甚远,那么管理上必然生疏,还望师叔能三思。”

    此人名叫吴晓天。

    他在二代弟子中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

    可是此人生来命好,提起他的师父和弟子,那绝对是要令“落神宫”刮目相看。

    他的师父,就是“落神宫”位列第三的剑圣二弟子刘世童;他门下有十几名弟子,但最为出色的弟子,就是徒孙弟子中排名第一位的宇文兴亮。

    如果说母以子贵的话,那么他在落神宫中的“贵”可是“双贵”。

    可是在很多二代弟子看来,此人最可贵之处,在于其心态。

    按说,他的师父、弟子都比他有名,他处在二者的夹缝中,应该颇受压力。

    可他却丝毫不以为意。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师父是名师,可他为什么能看中我?

    我不说我自己有多少天赋,毕竟“落神宫”中讲天赋,那是要遭鄙视的。

    但这至少说明我福缘深厚吧。

    大师伯只收了一名弟子孙耀川,褚金跟他虽有师徒之实,却无师徒之名,还是看在了罗师叔的面子上。

    三师师叔呢(指秦良),一个弟子都没有。

    所以“落神宫”中,能拜入我师尊(指刘世童)门下,那绝对是上辈子积了天大的高德才换来了今世的福报。

    然后再看我的弟子宇文兴亮。

    我有这样的弟子,我不说我自己武功如何如何,你总不能说我教学水平不行吧?

    当然你可以说我是瞎猫撞上死耗子,但是我当初走访大街小村,精挑细选地找寻如意弟子,这总是不争的事实吧?

    既然我能从无数体格健硕魁拔的孩子里挑出宇文兴亮来,你总不能说我眼光不行吧?

    “落神宫”中位列第三的一代弟子肯收我为徒,你可以管这个叫巧合。

    收我为徒之后,我又培养了“落神宫”中位列第一的三代弟子,你还管这个叫巧合么?

    你好意思么?

    那你怎么就没这个巧合?

    所以吴晓天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每每酒杯换盏之间谈及他的师父或弟子时,他便说,我不需要武功有多高,我反正不是武功最弱的。我有一个排名第三的师尊,还有一个排名第一的弟子。

    所以我福缘深厚、教学优良、眼光犀利。

    我一生有此三大法宝相伴相随,足矣。

    他动辄就宣扬自己这套“三大法宝”的理论,时间久了,二代弟子中倒也有不少人对他颇为认同。

    按照吴晓天的说法,这人世间又有多少人是可以集“福缘深厚、教学优良、眼光犀利”三大法宝于一身呢?

    他的师父有吗?

    福缘估计肯定是没有了,不然也不会让彭师伯和秦师伯压了这么多年;

    教学水平呢?倒也没见他把吴晓天培养成什么武学奇才,至少在“落神宫”里数不上。

    他的弟子有吗?

    宇文兴亮的武功,那应该不算福缘吧?人那是实力好么!

    教学和眼光暂时也看不出来。

    不过从他那书呆子一样的气质来看,这两种能力还真不见得能落在他身上。

    宇文兴亮这孩子顶多也就算是一技之长的翘楚,只不过他这一技之长,长得无边无沿了。

    因此真要以吴晓天的理论来看,他的人生也决谈不上失败。

    况且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他还能有什么发展,现在还真不好说。

    远比那个终日埋头苦干的师父,和一脸痴相的弟子要有趣许多。

    虽然此二人武功之高,当世罕有;但是他们的未来几乎是可预测的。

    刘世童师伯注定要被排名前两位的师伯压得永世不得翻身,自己还不自知;

    宇文兴亮这孩子呢,也注定是要在小剑圣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白。

    唯有这个吴晓天,将来的发展值得期待——前途无量,前途无量啊!

    毕竟,武功第一对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神话。

    所以若是仅以武功来鉴定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还是过于狭隘。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活法也就不同。

    难道真的就该为了一个第一的排名,像刘世童师伯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就算成功了?

    所以找到自我定位很重要。

    由此可见,那些对吴晓天极度推崇的二代弟子,不见得是承认了他的“三大法宝”理论,而是推崇他自我定位找寻安身立命之所在的思路。

    吴晓天刚才的一番话让不少二代弟子听完暗暗称赞。

    倒不是他言谈句法有多优美。

    他此番言论的妙处在于视角的转化。

    同样是讲教学问题。

    他不露痕迹地掩饰了搬迁给“自己”带来的教学不便。

    而是将相同的问题转化成了对学生们的“管理不善”。

    其实换汤不换药。

    前后两个问题完全是相同问题。

    但是多数二代弟子想到的前者,因为前者关系到了自身的利益。

    可是如果真将前者问题抛出,得到回应必然是“辛苦辛苦”“克服克服”。

    吴晓天不见得真能直接想到后者。

    但是它可以将前者问题以后者的现象展示出来。

    不但如此,这种视角的转化同时也带动了主客观视角的转化。

    如果是二代弟子教学不便,那自然是主观上“辛苦辛苦”“克服克服”也就解决了。

    可是“相距甚远”“管理生疏”这种客观存在,不是我“辛苦”一下就能“克服”的。

    这就让重视徒孙弟子教学质量的一代弟子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搬迁问题了。

    果不其然,排名四十二位的一代弟子林光旭粗声粗气地说道:“既然如此,咱们的问题也很明显了嘛,钟姑娘的拜师入门问题,其实牵扯到了三代弟子的搬迁入住问题。

    问题颇为复杂啊,但又不急于一时,依我看,不如让钟姑娘先住着,等师尊回来之后,再做定夺。”

    林光旭也是落神宫“五人帮”的一员。

    妙书斋小说网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