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穿越小说 > 大国崛起1644 > 章节目录 第183章来自外界的阻力
    虽然李鸿飞软硬兼施,勉强算是稳住了大明内部的局势,但关外的满人部族,仍不可小觑。【】

    清兵入关前,整个东三省的满人数量大约在六十万左右(是人口而不是兵力),经历这几年的战乱,满清表面上看似损失惨重,但最终安全退出关外的,还是有大约四十万左右的人口。

    也就是说,这五年时间里,满清在关内,损失的基本都是汉人,要不是因为争夺权力而分家,满清的实力在关外还是十分强大的。

    李鸿飞若以为将满清赶出关外就能高枕无忧,那真就是大错特错了,关外可是满人的主场。

    且不说明军大部分士兵,都来自江南,不适应北方的气候条件,单就出关野战方面,明军就不是清军的对手。

    以前在中原,明军屡战屡胜,那是因为明军目标明确,就是为了攻城。

    中原腹地处处是城池,明军抱团攻城,那清军就得守城吧。

    如此一来,清军骑兵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因为无论清军实施什么样的战术,明军就只有一个目的,攻城!

    加上关内老百姓的策应,使得清军对付的不单单是明军,更是天下千千万万的汉人百姓,岂有不败之理?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关外土地贫瘠,往往几百上千里,都难以见到几坐村庄,更别说城池了。

    这里是清军的主场,骑兵占据了天然优势,以步兵作为主力兵种的明军,除了固守城墙外,根本没法主动发起攻击..........

    既然只能防守,那就没必要浪费过多兵力在东北,裁军发展国内经济,成了李鸿飞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可大明不动,不代表满蒙等地不过来挑衅。

    由于大明要实施军制改革,所以不得不提前给底下老百姓透露风声,争取民意的同时,也是为了引出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结果国内军阀还没什么动作,国外势力倒是先跳了起来。

    按理说,明朝要裁军,主动削减实力,对周边国家应该是好事,完全没必要反对啊!

    可是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尤其是得知,李鸿飞与朱由检闹“不和”之后,不少势力觉得这是个机会。

    能作为一国之主,或者一方势力的首领,都不是简单之辈,明朝这样大张旗鼓的裁军,非但没能让他们感觉丝毫安全,反而有种风暴来临前的沉闷感觉。

    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兵贵精不贵多。【】

    以前大明号称雄兵百万,但朝廷能指挥得动的,只有十来万禁军,各地边军虽然强悍,但基本都是听调不听宣。

    说白了就是拿着朝廷的钱,养自己的兵,再加上吃空饷,虚报编制等情况,真正打起来,这些国家或者部落,往往面对地明军绝对不会超过十万。

    然而明朝一旦真正完成军制改革,将军队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那么周边国家以后面对的明朝军队,很可能就是整个大明的军队了。

    而且明朝军队为了保证足够的战斗力,在削减编制的情况下,定然会在武器装备上下功夫。

    明军如今在野战方面,都有能硬抗满清骑兵的战斗力,若是再予以加强,谁知道会整出一帮什么样的妖孽?

    所以要想瓦解明军的军制改革,那便是趁着明朝内部还未彻底稳定,率先挑起边界紧张氛围。

    年十月,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以大明封锁边界,关闭民间互市为由,纠结骑兵三万,绕过嘉峪关,进入西北地区大肆劫掠。

    而当时明军第六集团军,恰好在西北地区实施土地改革跟剿匪,于是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入境没多久,便一头撞到了十万大明国防军枪口上,仅仅一个月时间,便丢下一万多人马,仓皇撤回蒙古境内。

    本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加上当时朱由检忙着迁都,李鸿飞忙着兵变,得知对方已经被打退,也就没有过多在意。

    谁成想,这件事被蒙古人记恨,于次年开春(年三月)由巴图尔珲台吉亲自率领八万骑兵,陈兵嘉峪关外,随时准备向明朝发起进攻。

    这巴图尔珲台吉或许没人知道,但他的第六子大家一定熟悉,那就是让康熙御驾亲征的葛尔丹。

    巴图尔珲台吉是西部蒙古部族的首领,而且没有被皇太极收服,属于蒙古八旗之外的部族势力,以前更是一直与明朝保持交好。

    可这次为什么要招惹大明呢?

    这其一是因为粮食。

    明军为了削弱关外满清的势力,实施了粮食禁运,并关闭了边关的几处民间互市城镇,别说粮食,就连铁器、茶叶、盐巴之类的,都不能流向关外。

    此举不但扼住了满清,同样也牵连了那些与大明交好的部族。

    可是李鸿飞当时也没办法,战争刚刚结束,北方本就千疮百孔,自己的老百姓都快吃不饱饭了,这粮食怎么可能运往关外。

    他不能指望商人自觉将粮食留在关内,只能实施军令,强行禁止双方通商。

    至于第二嘛........巴图尔珲台吉实力膨胀,想要从大明这边捞点好处。

    当初明军登陆天津,五万蒙古八旗不战而逃,这些家伙最后都没在回满清的地盘,而是直接带领自己的族人,回到了蒙古大草原,投靠了如今实力最大的巴图尔珲台吉。

    一下子增加近十万人口,其中还有五万战兵,巴图尔珲台吉内心自然膨胀起来.............

    这还不算完,东北阿济格一部,也有了动作。

    之前多铎攻破扬州后,抓走的福王朱由崧,这时候也被放了出来,率领一众汉人降将,在宁古塔旧城,建立后明政权,扬言李鸿飞篡权窃国,鼓励各地将领起兵反李。

    朱由崧这头憨货,如果是在国内,早就被国防军给灭的连渣滓都不剩了。

    因为不但李鸿飞想灭了他,就算是朱由检,也不会允许他这样蹦跶,毕竟朱由检还没死,你朱由崧就跳出来建立政权,是不是太心急了?

    好在阿济格知道朱由崧不过是个搅屎棍,放他出来就是为了恶心明朝,吸引明军注意力的。

    相信这种情况之下,不管李鸿飞还是朱由检,都会宁愿放弃对付西北边的巴图尔珲台吉,也要派出大军死磕东北的朱由崧。

    无论是明军将注意力放在哪一边,他们满清都能从中渔利.............

    “好家伙,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北,相隔万里之遥,竟然能同时搞事,这怕不是什么巧合吧。”

    李鸿飞得知情报后,第一反应就是有人从中作梗。

    “满清鞑子还未死心?不过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朱由崧那边还好解释,可巴图尔珲台吉那家伙不傻,真敢将我大明得罪死了?”李定国不解道。

    “或许这里面还不止满清的身影。”李鸿飞忽然说道。

    “什么意思?”李定国更不明白了。

    能在边境搅动如此大的阵仗,除了满清有这个能力,还会有谁?

    “嘉峪关那边有八万蒙古骑兵,而且去年还绕过长城对关内实施了劫掠,你觉得我们需要多少步兵,才能将这八万骑兵挡在边境?”李鸿飞问道。

    “保守估计,战兵不能低于六万,地方守备军同样不能低于六万,否则很难对其形成围堵,稍有不慎,对方就能冲入关内,对西北百姓造成伤害。”李定国回答道。

    李定国的数据很悲观,即使如今装备精良的明军,十二万对八万也才能勉强应付。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西北地区大部分荒无人烟,可以利用的城池实在是太少了,两条腿再厉害,也跑不过人家四条腿,人家根本不用跟你打,光是遛弯就能将你遛死。

    “那你知道如果按照军制改革实施后,嘉峪关附近,有多少战兵,多少守军吗?”李鸿飞再次问道。

    现在西北有一个还在搞土改的集团军,加上嘉峪关的三万战兵,对付八万蒙古骑兵绰绰有余。

    但前提是,这段时间内,不要实施军制改革。

    “您是说.........他们冲着军制改革而来?怎么可能,这帮蒙古人吃饱了撑的?”李定国不信。

    人家在边境上搞事情,跟你的军制改革有什么关系,说李鸿飞疑神疑鬼都不为过。

    “好,蒙古人的目的是什么暂且不提,我来告诉你,实施军制改革后,西北地区有多少兵力。”李鸿飞一边拿出改革计划书,一边指着地图说道:“按照改革之后的国防军数量,整个西北地区,我们只能布置六万战兵,两万守军,总兵力仅仅八万,如果这时候巴图尔珲台吉入关,我们最少还得调一个军(三万人)过去,才能将对方赶出国境。”

    战兵跟守军最大的区别是战斗力,但对付骑兵,不仅仅是战斗力的问题,更需要强大的机动力量,这一点上,明军没有,只能用人数来弥补。

    “这有什么?不就是一个军吗?就算调过去了,咱们也还有二十万战兵,并不影响军制改革啊!”李定国说道。

    他明白李鸿飞是担心,军制改革如果没有足够的军队震慑,很容易引起国内军队将领的反弹,稍有不慎,改革很可能引发内战。

    但就算往西北增兵,那也只不过调走了三万人,根本算不得什么。

    “关键是,东北这边还有个朱由崧!他这样挑衅,如果不能以雷霆手段灭了他,我大明颜面何存!”李鸿飞再次说道。

    没错,相比于巴图尔珲台吉,朱由崧的威胁更大,人家毕竟是大明皇室,在东北地区妖言惑众,说李鸿飞控制了朱由检,再加上去年的兵变早就闹得沸沸扬扬。

    这时候就算朱由检亲自出面澄清,也难保不会被有心人歪曲事实。

    唯一的办法就是——打!

    直接出兵灭了对方,看看谁还敢动歪心思。

    之前李鸿飞就准备在国内找个软柿子,结果大家都很识趣,现在有了挑头的,不灭掉对方,难免不会有更多跟风的家伙出现。

    杀鸡儆猴,朱由崧必须死。

    “我明白了,一旦我们对朱由崧开战,那么又得去掉十来万战兵(劳师远征,军队少了更加不行),剩下一个集团军,除了防备京畿重地外,还得防御满清跟蒙古八旗,根本没多少兵力应对军制改革的突发事件了。”李定国也反应过来。

    原本计划,西北驻守六万战兵,东北驻守六万战兵,华中以及京畿共同驻守六万战兵,再配合这些地方的守军,巩固边防绰绰有余。

    剩下的十二万战兵,则可以专心应付国内的军制改革。

    可现在倒好,西北不得不防,而东北又不得不打,一下子两线开战,国内的军制改革短时间内是没法实施了。

    “要不咱们缓缓,先解决眼前麻烦,这改革什么时候不能改嘛。”李定国出主意道。

    “难啊!现在大部分军队被打散,正是军制改革的最佳时机,一旦土改跟山匪被剿灭,各个集团军司令收拢兵权,谁还会让国防部去刮他们身上的肉?”李鸿飞叹息道。

    如今确实是最佳的军制改革机会,为了这一天,从当初西征的初次军改到现在,李鸿飞足足谋划了三年,如果不能成功,等到这些封疆大吏都醒悟过来后,绝对会团结一致,抵制国防部的改革方案。

    “鞑子实在是太狡猾了!”李定国气愤道。

    他为了这个计划,也是花费了大半年心血,如今眼看就要成功,却不得不放弃,不惋惜是不可能的。

    “我之前就说过了,这里面不止有满清的身影,阻止军制改革最终的受益者,可不是满清跟蒙古人,惹急了劳资就算拼着不进行改革,也要灭了他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李鸿飞冷冷地说道。

    “您是说.........”李定国这次终于明白了。

    定然是军队中的领兵大将从中搞鬼,只有他们才会希望军制改革失败。

    巴图尔珲台吉需要的不是战争,他们只是想要获得互市的机会,只要有将领承诺,破坏军制改革,到时候就能恢复以往的大明边关守军体制,巴图尔珲台吉自然会十分痛快地答应。

    而东北那边,如果没有明军将领在内部策应,朱由崧建立后明的消息,怎么可能这么快传入关内?(朝廷与地方百姓,几乎同时得知后明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