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穿越小说 > 大国崛起1644 > 章节目录 第173章巧妙应对
    三天时间眨眼便过去,李鸿飞也正式前往内阁任职。

    对于李鸿飞入阁,一早就有传闻,所以并不算什么重大新闻。

    唯一让众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李鸿飞竟然还兼职国防部参谋总长一职,这与高宏图等人之前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搞了半天,搞掉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军事学院校长职务,结果反而赔了一个内阁位置给对方,这笔买卖似乎又亏了。

    毕竟李鸿飞南巡这段时间,高宏图等人已经对南京军事学院下手,新任校长便是他们东林党人礼部左侍郎宋渊。

    本想借着军事学院的影响力,逐渐将势力渗透进军方高层,然而宋渊上任之后却发现,自己这个校长,貌似什么作用都没有。

    由于他不懂军事,学院的教官只能沿用李鸿飞编撰的教科书,并且军人对门外汉的排斥力度,不亚于读书人对文盲的嫌弃程度。

    最终东林党人不仅没能削减李鸿飞对军事学院的影响力,反而因为宋渊的无知,更加衬托了李鸿飞的军事才能。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东林党人再次自己坑了自己一把。

    如今的李鸿飞,尽管在六部之中没有职务,但却是政权军权两手抓,刚入阁便凌驾于史可法、高宏图等阁老之上,算得上是绝对的实权人物了。

    不少官员看出一丝端倪,想要借机攀附李鸿飞,为自己的政治生涯铺平道路。

    对此,李鸿飞并不介意,他需要打压分化东林党,同时也在为今后的组阁,储备自己的力量如今的政府班子是朱由检定下的,李鸿飞掌握实权后,必然要剔除大部分朝廷官员,至少和谐部门李鸿飞要用自己信任的人。

    在华夏永远免不了派系之争,东林党日薄西山,李鸿飞想要把控朝政,他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党派,与手下官员共享利益。

    不过这都是后话,如今的李鸿飞初入内阁,便遭受东林党人的集体排挤。

    他所签发的政令,根本无法出南京,地方官员之中,除了苏州能听从他的政令之外,其余省份似乎并不买面子。

    政治斗争远比真刀实枪上战场残酷得多,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想办法打破局面。

    好在没过几天,王承恩便主动找到的李鸿飞。

    “圣上说了,土地兼并事宜,需要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如果大人担心下面官员阳奉阴违,圣上可以亲自出面调解。”王承恩带来了朱由检的旨意。

    如果说对于地方官员的掌控力度,东林党占据一半,那么朱由检同样也占据了一半,而且朱由检有皇室这层身份,除非是铁杆东林党人,否则怎么也得卖朱由检面子。

    当初全国改革那样难搞的事情,朱由检发狠后,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最终还是实施下去了。

    由他出面帮助李鸿飞,绝对能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全国衙门完成掌控。

    “谢圣上好意,微臣已有计划,绝对能在短时间内,让圣上看到效果。”李鸿飞信誓旦旦地回答道。

    开什么玩笑,这种事他根本不可能去求朱由检,别说两人之间的“协议”,一旦李鸿飞求助,就表明认输了,连这点小事都搞不定,凭什么要求整个朱家王朝放权给他?

    而且李鸿飞的主要任务,是削弱皇室对国家的影响力,真要让朱由检出面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整个皇室的影响力将更上一层楼,这是李鸿飞不愿意看到的。

    “希望如此,最近圣上在准备迁都事宜,确实不便分心。”王承恩不经意地说道。

    这其实是朱由检在慢慢向李鸿飞放权,迁都一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真要全部完成,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而李鸿飞正好趁着这一时间,快速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迁都?其实我觉得,让高阁老主持迁都比较合适,人家算得上是元老,对这方面比较熟悉,王公公您觉得呢?”李鸿飞眼前一亮,赶紧向王承恩提议道。

    这可是个好机会,只要高宏图没时间从中捣乱,李鸿飞便能更快地完成自己的计划。

    “李大人这个提议不错,咱家会与圣上细说的。”王承恩应承道。

    这种顺水人情,王承恩自然不吝啬。

    果然,没过两天,朱由检便传旨高宏图,让他全权负责迁都一事。

    千万别小瞧了迁都,北京的宫殿,历经北伐之战,导致部分城池损毁严重,修缮城池便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而修缮自然需要大量钱财,这其中牵扯的利润,那是十分可观的。

    即使高宏图不贪,但将这些工程交付出去,换来大量商人的友谊,也算是不小的收获。

    李鸿飞为何敢在朝堂上横着走,不就是因为他与商人关系莫逆,算是朱由检半个钱袋子吗?

    还有最重要的是,如今北京除了军队,便没有任何朝廷官员坐镇,而迁都不仅关系到皇室,还有满朝文武,谁留在南京,谁前往北京,这都得由高宏图先期筛选过后,再让朱由检最后定夺。

    那些想要进入权力中心的大臣,如果不巴结高宏图,说不定连提名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最后进入朱由检的视野了。

    拿到这样一份圣旨,高宏图心里十分高兴,认为这是东林党人崛起的征兆,就连准备全力打压李鸿飞的计划,也随之搁浅。

    在他看来:这个关键时刻,千万不能跟李鸿飞斗,一旦让圣上不高兴,就麻烦了。

    只是这高宏图想法不错,却不知今后的朝堂,将会出现重大变故

    高宏图开始整合朝廷官员,打算彻底占据权力中心,而李鸿飞则大肆发展外围,开始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全国各地。

    先前便说过:各省官员派系,东林党与朱由检各占一半。

    李鸿飞又如何瓜分这些资源呢?

    答案很简单:从最新收复的省份下手。

    以前的南明,仅仅占据了长江以南地界,相当于如今大明国土的三分之一,哪怕李鸿飞放弃这些地方的掌控权,损失也没多大。

    更何况相对富饶的苏州、福建、扬州等地官员,都曾受过李鸿飞的好处,这些地方的官员,只要李鸿飞愿意,随时都能转换成自己的派系。

    李鸿飞首先稳住这些地方,然后派遣之前不得志,或者新晋,有活力、肯做事的官员,进入中原腹地任职。

    长江以北地区,如今都在军方的驻守下,地方官员上任,有李鸿飞这层关系在,很快便能从军方手中接过管理权,这对急于表现的官员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加上高宏图暂时放弃了针对李鸿飞的打压,所以李鸿飞只需要每个州府,安排一名“自己人”,很快便能在地方官员占有率上,压过东林党跟朱由检。

    甚至解决土地兼并方面,李鸿飞也用了同样的办法。

    江南各地对土地的兼并,已经接近尾声,那些大地主们,已经将大量资金投了进去,这时候去动他们,无疑是在捅马蜂窝,李鸿飞可不想陷阱泥潭里。

    倒是中原大地,由于常年战乱,人口大幅度缩减,不少房屋田地都成了无主之物,这便是李鸿飞所能利用的资源。

    所有李鸿飞派系的官员,前往地方任职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丈量当地的土地,区分有主或无主土地的同时,还要对农耕地与工业用地进行分类。

    一经区分完毕,这些官员便会对无主田地进行回收,同时对超过百亩耕地的地主们,进行增加农耕税的处罚。

    北伐才刚刚结束,那些大地主们空有田地,却没多少佃农耕种,哪能交得起如此繁重的农耕税?

    李鸿飞甚至还得感激多尔衮,要不是多尔衮在后期对中原大地展开劫掠,造成地主家不仅没有余粮,甚至连值钱的物品都被一扫而空。

    以那些地主老财的性格,肯定借此大发战争财,不说别的,如今北方的土地,便宜到令人难以置信,要不是这些地主老财手里没有余钱,早就大肆购买了。

    农耕税繁重,地主手上又没有现银,最终只能向官府变卖土地,多尔衮劫走了他们的财物,朝廷又买走了他们的土地,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不少地主老财,差点没挺过去。

    至于反抗?

    人家可是带着军队前来收税,谁又敢反抗?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改革总得有一部分牺牲,以往的政府,为了获取乡绅富豪的支持,选择了牺牲平民百姓。

    比如对战后重建地区,实施免税政策,实际上坑害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朝廷是免税了,可地主照样要收租,老百姓根本得不到任何实惠,反倒是令地主阶级加速了财富累积,加速了土地兼并。

    而这次李鸿飞,选择了牺牲这些乡绅富豪

    不过真要就事论事,李鸿飞这项措施,很大程度上是在帮助这些人,毕竟手上的现银都被多尔衮劫走,除了变卖土地,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快速累积财富了。

    官府收回了大量耕地,并将其中一部分,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出售给了当地老百姓,只要这些人努力劳作个七八年,便能真正拥有这些田地。

    此举很快便在北方各地,引起老百姓的热情拥护。

    可即便如此,由于常年征战的缘故,北方各地人口稀少,以至于官府手中,剩余的土地还有很多。

    这些耕地必须要种植作物才能有收获,不然留在手中有什么用?还不如让这些地主兼并过去呢!

    于是,新一轮的迁徙热潮来临,这次不是逃难,而是回家,对于几年前逃难去往南方的百姓而言,重回故土,并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才是他们的最终梦想。

    大量百姓北迁,既解决了北方农耕地的问题,又使得南方不少工厂,出现了用工荒。

    不过这在李鸿飞看来,反而是好事,北伐结束之后,部分军工企业甚至与军工有关的企业,订单数量急剧减少,裁员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工业社会最担心的是什么?当然是工人失业。

    结果一波北迁来得太及时了,非但没有让工人失业的问题出现,反而造成了用工荒。

    不少厂家,不得不增加工资,从而挽留或者招募足够的工人。

    于是,连锁效应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南方不少佃农,受不了高薪的诱惑,选择进厂打工。

    这下可苦了南方的那些地主老财,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就算他们不耕地,也不用缴纳一分钱的农耕税,但地主们不一样,官府才不管他们的地,是否闲置在那里,该收的农耕税一分钱都不会少。

    为了留住佃农,地主们也是绞尽脑汁,最常见的便是减租减息,从以往的七成地租,减至六成五或者六成,同时对于佃农们收成不好时,拆借的粮食,也进行了相应的利息减免。

    区区一个北迁计划,居然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虽然损害了地主与商人们的利益,但却极大地增加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就连农耕方面的土地兼并问题,也被顺利化解。

    剩下的,似乎只剩下工业用地的问题了。

    好在整个大明工业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事情可以提早进行解决。

    对此,李鸿飞一出手就是大刀阔斧,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亲自拟定政策,将全国各地,划分出不同的经济区。

    作为全国改革的发起人,李鸿飞自然明白如何合理分配土地资源。

    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省份,都适合搞工业发展,比如那些交通不便的内陆地区,比如那些土壤肥沃的产粮基地,让那里的老百姓搞工业致富,那不是本末倒置么?

    所以与他一个派系的官员们,在上任之初,都得到过一份详细的发展计划书,哪些地方适合做什么,哪些地方应该以什么样的经济发展作主导,这些都有详细的说明。

    那些水道四通八达,适合货物运输的城市,将重点发展工商业。

    而那些土壤肥沃,适合粮食种植的地方,则继续以农业为本。

    古人生活的地域还是有选择性的,如果不适合农业发展,那么这块地方,将很快变成荒地。

    所以想要获得足够的工业用地,开荒便成了势在必行的举措。

    而且北方还有大量军队闲置,动用军队开荒,成了李鸿飞手上的大杀器。

    南方不是有地主大肆收购工业用地吗?

    那就鼓励商人去北方投资建厂,让南方的炒地皮团伙,狠赔一笔。

    总而言之,李鸿飞对付土地兼并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开发北方各省。

    俗话说:破而后立。

    反正经过北伐之后,整个北方一片萧条,拿北方作为改革的试点之地,反而比错综复杂的南方,更容易掌控节奏。

    至于资金方面当初李定国截获满清的,价值近三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财物,是不可能退还给那些世家大族了,如今正好让李鸿飞捡个大便宜,用来进行北方的重建工作。

    :最近好不容易上推荐,厚着脸皮在这里向大家求一波全订跟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