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疏密相间的晋军队伍,行进在晋国管道上面。
这是幻灵城通往汗水城的管道,走在队伍中间的几匹高头大马,簇拥着这支队伍的统帅,晋国游击将军晋三。
晋三是晋国宗室,但却由于血缘较远的缘故,所以晋三至今为止,仅仅混了一个游击将军的位置。
严格说起来,这个游击将军的职位,还是看在晋三姓晋的份上,额外赐给的,否则晋三就是一个小校尉,管辖百人。
故晋三的心情,一直不好。
在晋三心中,他应该是晋国最负盛名的青年才将才对,更是晋国今后的护国基石。于情于理,晋国国君都应该给他一个镇国将军的称号或者职位,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游击将军头衔。
晋三鉴于这种自以为怀才不遇的想法,因此晋三的心情,就一直没有好过。
但是最近几天。
晋三的心情,莫名的好了起来,虽然谈不上高兴,却也不怎么悲伤。
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晋三听到了一个令他感到震惊的消息,一个叫做董天成的燕国溃将,领着两万溃兵,偷袭靖边城,并且一举攻占了靖边城,如此也使得晋国灭亡燕国的计划,莫名的化作了流水。
晋国兵败,灭燕计划落空。
晋三身为晋国宗室,应该感到悲伤。
其实不然。
听闻了这个事情的晋三,表面上悲伤,但心里却在默默高兴。
晋三认为,晋国之所以被董天成坏了灭燕计划,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董天成有牛叉,而是统领晋国军队的晋军统帅,不是他晋三。要是换作他晋三来统领晋国军队,执行灭燕计划,十有八9已经攻破了雄关,兵围了燕国国都。
可惜。
这就是晋三一门心思 的独想,跟他是没有任何实际关系的。
为了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晋三打算跟董天成拼一场,最好一举抓获董天成,继而证明自己。
就在晋三泛着这样诡异想法的时候,忽的听闻了董天成三王子晋文及二王子晋军合力收复靖边城及董天成领着三千溃兵败退,然后董天成以三千溃兵分别攻占普林二县、幻灵城、汗水城和东升城四个晋国城池。
一举攻占这四个城市,使得董天成名声大震,也使得晋三愈发的泛起了缉拿董天成,以董天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这种想法支配下,晋三擅自领着本部一万多人,顺着董天成的屁股,追踪了下来。
晋三推测,攻占了东升城的董天成,肯定是要闪击濮水城的,因为濮水城北面,是华林城,出了华林城,董天成就可以绕道草原,回到燕国。所以晋三要想用董天成的人头来证明他的能力,必须要赶在董天成攻占华林城之前,将其拦下。
出于这样的缘故,晋三领着本部人马,马不停蹄的追赶着董天成,他们从自己的驻地出发,数日急行军,不管不顾不住气的追赶着董天成。
“报!将军,前方官道不远,便是牛家河谷,牛家河谷两旁古树荫蔽连天,这样的地理位置,最好打伏击,是否派探哨前去查探。”在晋三率队进去牛家河谷的时候,有哨兵前来请示。
“牛家河谷两旁古树荫蔽连天,但却没有敌人,查探个锤子。”晋三骂了一句脏话。
这时候的晋三,自以为董天成已经快要冲到濮水城下了,故担心在这里耽误路程,使得自己无功而返,便吩咐手下士兵,根本不用打探情况,而是快快通过牛家河谷,“不必浪费时间查看了,谅几个占山为王的毛贼也没那么大胆子,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赶快赶到濮水城,与濮水城的守军,里应外合的灭杀董天成这股燕军。”
晋三这番不以为意,真真的坏了大事,将一万晋国士兵带入了死地。
因为晋三怎么也没有想到,攻占了东升城的董天成,并没有如所有人猜测的那样,闪击濮水城,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顺着之前攻占的路线,给折返了回来,并且在牛家河谷设了埋伏,要打晋国追兵的伏击。
为了抢功劳。
晋三认为他就应该迅速行军,赶到濮水城下,与濮水城的守军里应外合。
大不了到时候,将功劳让给濮水城的守军一些。
想必濮水城一战,自己可以一举拿下董天成,继而扬名整个晋国,那个时候,还有谁看本将军不顺眼?还有谁认为本将军是草包?
沉浸在贪天大功的晋三,忽觉屁股下坐骑走得缓慢了起来,抬头一看,原来队伍已经进入了狭长的河谷。
河谷约莫六七里长,官道在河水的西岸,道路两旁一边是河水,一边是山脚浓密翠绿的树丛,队伍一下变得有些拥挤起来。
大概是长时间骑马的缘故,晋三忽的感到自己的屁股有些生疼,忙换了换骑马的姿势。
恍然间。
就在晋三在马上扭动自己身躯的时候,忽的听到了几声震耳欲聋的喊杀声,这些喊杀声连成一片,根本不用听喊杀声音的的内容,就晓得自己遇到了伏击。
m的。
晋三嘴里骂了一句脏话,朝着手下亲兵喊道:“不就是几个不长眼睛的小毛贼吗?莫要慌张,莫要慌张。”
亲兵道了一句,“将军,将军,不是小毛贼,而是燕国溃兵,燕国溃兵。”
燕国溃兵?
这里怎么会有燕国溃兵?
燕国溃兵不是应该在朝着濮水城急行军吗?
怎么莫名的赶到了这里?
莫不是看错了?
这伙藏身在牛家河谷的人,是晋国山贼?还是其他?
一时间,晋三头脑各种念头大生,顾不得许多的他,手搭凉棚的朝着前方看去,一面绣着董字的大旗,直直的飘扬在牛家河谷的上空,再看旗手,穿着燕国特有的黑色军衣。
看样子。
真是燕军。
来不及细想,晋三忙令众兵勇还击。
这地形显然对己方不利,首先是地形方面,再加上对方又是偷袭,故晋三的追兵,一时间处在了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