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试炮结果,朱允炆相当的满意。
在离开神机营前,他特意去了趟军工处,对那些百工们进行了一番嘉奖。
尤其是对于那位制作出大将军炮用铁的铁匠李栓子。
朱允炆是当真看好这位李铁匠的。
这家伙,不仅自己o索出一套超越其余铁匠的打铁工艺,从而打造出了堪比眼下铜矿延展性的铁器,而且,他还从火炮炸膛的经验里,创造出了令得凤阳三卫骑兵全数覆灭的开花弹。
这种举一反三的科研嗅觉,最适合丢在军工处琢磨杀人军器了。
所以,原本想要微微缓一缓科研进程的朱允炆,这时候却是放开了手脚,让他们继续研发更先进的换代火器。
这一次,他留下的不再只是抽象的图纸,还有那把他用一支单眼铳优化而来的火绳枪。
同时他还给那些军工处的工匠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即如何改进开花弹的点火工艺。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开花弹的诞生对于火炮在战争中的杀伤威力,绝对是翻倍地提升的。
但开花弹的问题也是相当明显和直接。
引信的点火速度实在不好控制。
虽然因为流水线生产的诞生,进而引出了标准化生产一词,但是毕竟工人并非是机器人,再标准他也是有所出入的。
再说,炮弹引信的制作工艺难以提升的话,就算将每一颗的开花弹引信严格标准化了,可以令得同时点火的炸弹,达到同时爆炸的程度。
只是,这又能如何?
无法让得炸弹在自己这方想要的爆炸时间内爆炸,或许,在初时战场上的应用中,开花弹能出其不意的创造几个类似凤阳府与周王一战的压倒性案例出来。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开花弹的存在,那么想要破解这种炸弹,也是相当简单的。
那便是砍去它还未燃烧到底的引信就可以了。
到了那个时候,这些炸弹再想发挥出原本的作用,怕是很难了。
所以,开花弹引信的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
至于怎么解决,朱允炆还是采用了老办法,让那些工匠组团思考。
当然这一次的奖励已经不是改变户籍了,而是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列入了他们由匠人进一步朝匠官晋级的业绩当中。
对这些工匠们来说,能够摆脱贱籍已经如同做梦一般。
如今居然还能像当兵的那样,靠着立功来提升地位,最终竟也有为官的可能,这简直让他们梦得死去活来,一点真实感都没有。
然而每当看到朱允炆这位皇帝陛下,留给他们的那支已经被拆分成一个个小零部件的火绳枪时,眼前的这些小东西,都时刻在提醒着他们,这一切并不是梦。
一个月前还都是被奴役在底层的贱民,一个月后,便已经是拥有了晋升为官可能的军籍匠人。
这些工匠们,心中对于朱允炆的再造之恩已经镌刻进了灵魂。
他们想要回馈他的赏识,然而作为皇帝,朱允炆已经富有四海。
他们所能贡献的唯有自己一身的技艺而已。
当初那种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死都要把技术带进棺材,而不能让别家人窥伺去的想法,在如今的军工处早就不复存在了。
现在,这些工匠们,眼里只有如何最好的让得他们的军工处,为朱允炆这位皇帝陛下发挥最大的作用,至于他们自己,那都是次要的了。
一个人有个好点子,立马就会分享给大家一起将它完善得更好,原本敝帚自珍的状况,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咦,你们看,陛下这里留下的提示像不像是火镰?”
“什么像不像,就是好吗?我刚才就看到了,只是,陛下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想让我们用火镰点火吗?”
“你别太gao笑好吗?平时火镰都没火折子好用,战场上瞬息万变,用火镰点火,万一耽误了炮弹发射,那可是会死很多人的。”
这些军匠们,对于他们这边出产的产品最终会流向何方,可是一个个心知肚明。
此刻,他们可不是以前生活在最底层的贱民,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很有可能左右到未来战场上的局势。
在充满自豪的同时,这些人也明白自己双肩的担子可比以前撑起自己的小家庭重多了。
如今他们要撑起的是一个帝国的军队。
而刚才这些人在讨论的便是朱允炆临走前留给他们的改进开花弹点火工艺的问题。
朱允炆还是如同以往一般,既留下了问题,也留下了一些提示。
火镰点火,采用的便是燧石点火的工艺,如果这些工匠们能够参透其中的奥妙,那么距离他进一步将火绳枪改进为燧发枪的日子,就不远了。
因为用自己的能力改造过了身体,所以,这些朱允炆以前只是在网上或者电视上随意浏览到的东西,此刻却是如同一本本详细记录的书籍一般,全部储存在了他的大脑当中。
他自己能够明白这些技术的关键,乃至核心。
但他明白没用,得大明朝的这些工匠们明白才行。
如此,他才能将他脑海中的东西,一点点提前在这个世界将它们变成现实。
所以,每一次,他才会用这种留下问题,又留下提示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着这些工匠,自己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去前进。
火镰自然是为了点火,但朱允炆的本意可不是用火镰来点燃炸弹引信的。
正如前面那一位工匠所言,用火折子点火都比火镰方便。
既然这一方面被否定了,那么他们就必须尝试从其余的方面来解释火镰的作用。
“陛下的意思,该不会是想让我们将火镰也给装进炮弹里边,然后随着炮弹射出,里边的火镰因为撞击产生火花,点燃引火物,从而点燃里边的火药,造成炮弹爆炸。”
“咦!”
“咦!”
……
“咦!”
这人的一句话,顿时引来了各个工匠们的注意。
这个,真可以有啊!
有了方向,接着就是一点点深入去探索,并最终将它落实。
朱允炆站在这间临时搭建的军工处衙门外,听着里边工匠们热烈的讨论声,不由得点了点头。
“着户部拨银五百两,为军工处修建所需作坊。”
留下了这么一道旨意,朱允炆这才真正离开了这里。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