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你倒是说说看。”李世民听到了师凡的话,惊奇地说道。
王学波亦是开口道:“是啊,你念出来看看,我倒是看看谁的诗更胜一筹!”
师凡微微一笑,深吸一口气,开口念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嘶——”师凡此诗一处,四座皆惊,纷纷抬头惊讶地看着师凡,没想到师凡居然敢做出这样的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师凡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无比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
然而尾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一句话真的是触目惊心!
一个“犹”字,发人深思。
为什么农夫还会饿死?
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一瞬间,所有人心中都出现了这样的思考!
哪怕是李世民亦是不免被此诗所说的话所惊动,面色一变,朝着师凡厉声道:“师凡,你知道你再说什么吗!”
师凡拱了拱手,平静地说道:“师凡当然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不过我可没说我用此诗,是在写当今大唐。比起这个,不如我这首诗乃是为了惊醒后人。”
“惊醒后人?”听到了师凡的话,李世民还是有些不满意,追问道。
师凡笑道:“如今我大唐朝臣确实是一片清明,可是以后呢?”
“到了那时,但凡有那么几个贪官污吏,难道不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吗?”
“这...”李世民瞬间也是无话可说。
师凡说的话也是经过了思考的,因为事实上,大唐贞观时期,确实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最为清明的时代,也只有这最为清明的时代,才可以开创出白来年的大唐盛世。
而魏征连忙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师凡小先生说的不无道理,有此诗惊醒,对我大唐而言,乃是一大幸事啊!”
“...”李世民沉默片刻,而后点头道:“好吧,不过这首诗,只能算是上佳。”
论实话,这首诗就立意,绝对可以算的上是名篇,奈何出现在这个时期。
师凡叹了一口气,就算是李世民这样的明主,也终究有着帝王的枷锁,对于权力的欲望。
不过师凡还是开口说道:“据我的见闻,关中今年的粮食歉收,如我所料不差的话,等到六月,关中必定会爆发饥荒,到时候只请皇上记得这首诗。”
听到了师凡的话,李世民还是郑重地点了点头,而后道:“说你的第二首诗吧。”
师凡颔首,而后开口咏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众人一听,不禁摇了摇头,师凡这两句有点中规中矩,就他们看来,师凡这后面一首诗,就已经被这开头定死了,最多只能达到上佳等级。
“看来是王学波胜了。”众人的心中已经有所判断。
而看着师凡,王学波更是轻笑出声,他已经看到胜利了。
看着众人的神色,师凡沉默了些会,随后感慨地说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内心一震!
所有人纷纷惊悚地看着师凡。
只因这最后一句,触人心弦!
试问有谁没吃过饭?可是又有多少人在吃饭的时候,会想到每一粒米,都是得来不易?
师凡开头描绘的镜像,农民的劳作,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原本这普普通通的一幕,只写到农民辛苦的一幕,却因为后一句,直接升华!
多么的来之不易?
是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无病的呻吟!
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每个人在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听到的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我...输了...”看着长叹感慨的师凡,王学波呆呆愣愣地说道,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的他,一瞬间仿佛从天堂跌落了地狱。
然,心服口服!